融“起、承、轉、合”入詩歌教學

      今天學習的詩歌有一個共同點,體裁上都是律詩。一首律詩,區區幾十個字,卻能尺幅興波,其中膾炙人口的詩作比比皆是。究其原因,除了和諧整齊的語言形式,以及多種手法的綜合運用,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章法。

    律詩的章法就是“起、承、轉、合”的配合和銜接,它可以使整首詩流轉自如且曲終意達,或者鏗鏘有力,或者餘韻徐歇,令人涵詠咀嚼,無限回味。

    詩歌教學歷來強調的重點是抒情和手法、主旨和哲理、韻律和節奏,等等諸如此類的內容。對於章法,我們往往帶有偏見,認爲只是形式上的一種套路而已。但是今天,我對章法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是,律詩所遵循的“起、承、轉、合”的結構章法,不僅是使其文質兼美的形式方面的保障,也是我們引導學生鑑賞詩歌時的極佳切入點。

    比如,崔顥的《黃鶴樓》,一首七言律詩。在引導學生分析之前,複習律詩的四聯依次爲“首聯”、“頷聯”、“頸鍊”、“尾聯”四個。

  首聯所謂的“起”就是以敘述的方式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必要信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從傳說故事到眼前的面對空樓,從無限風光而空餘悵恨,虛實相生。

“頷聯”是如何起到“承”的作用呢?“黃鶴一去不復返”是對上“昔人已乘黃鶴去”的承接,“白雲千載空悠悠”是對“此地空餘黃鶴樓”的承接。同樣是虛實相生。既有對神話傳說的嚮往之情,也有面對現實無限悵惘的傷感。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頸聯對仗工整,上下兩聯均體現了憑欄遠望的景象,視野開拓,,晴朗分明,生命力勃發。這跟前兩聯的傷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就是“轉”的部分,符合“文似看山不喜平”經驗!審美上形成鮮明對照。

    尾聯的“合”,“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感情也由第三聯的晴朗明快再回到到第四聯的煙波浩渺,引起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整首詩以神話傳說開頭,以濃郁的思鄉之情結束,結構謹嚴,中間的第三聯妙在轉折,不僅將整首詩振作起來,也成就了千古名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