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迎合,後引導


在“梁品”中聽到老師一句特別有意思的話。“一切交流的本質都是先迎合,後引導。”仔細玩味其中的深意,實在非常佩服梁老師的智慧和高度概括能力。最近一直在聽他的這檔節目。喜歡他採訪各路大咖時的精彩解讀,真正體會到什麼叫“談笑有鴻儒”。老師自稱是一個喜歡聊天的人,我覺得他不僅是喜歡,而且非常擅長。也許是高人遇到多了,加上自己的精進努力,才讓他有今天的成功。最難得的是成功後仍有的那種低調和謙卑,讓梁老師永遠抱着學生的心態在生命中不斷成長……

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在於彼此之間的認同感,通常我們會對同頻的人比較有好感。即便接受性格不同的朋友,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求同存異,或者直接將兩人的不同擱置,只取喜歡的部分交集,畢竟我們不需要24小時永遠跟一個人在一起,就算生活同在一個屋檐下,也可以保留自己獨有的思想。觀察身邊情商高的朋友,都非常懂得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不計較,不試圖改變他人,比較圓融。但是在有些關係裏,我們可能還是需要一些方法去表述自己的觀點,影響別人。

記得以前有位老師常會給我講道理。因爲我們都愛看書,經常會分享看書的體會,交換自己喜歡的書。畢業後很多年,我還會經常帶着自己的困惑去請教。因爲每一次在給我講道理前,一定會聽到正向的肯定和反饋,這樣的溝通方式會讓我先有被認同的感覺,所以會比較容易採納“旁觀者清”的建議。今天聽到梁冬老師的課,發現正是用了這種“先迎合,後引導”的溝通方式。原來成爲高手真的有方法,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可以學習的地方還很多。

這幾年一直在調整自己的心態,慢慢發現如果自己能夠讓別人舒服,周圍的生態環境也會改變。身邊有趣的人越來越多,做事也越來越順,快樂的時光多過了煩惱的日子。以前覺得不喜歡的事就會自動屏蔽,後來發現繞過去的路上還是會出現躲不過去的坑。最好老老實實地修煉自己的能力,等到能夠克服困難,什麼樣的路都不會覺得難走了。

每個人都有向善的本能,有時候別人不明白我們覺得對的道理可能因爲環境,機緣無法得到這些信息。現在覺得好,就會多多分享,至於別人能不能接受,也不強求。這一點以前經常用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小朋友長大的過程中會有無數次地與我們發生觀念衝突和對抗,特別是青春期以後,父母常會爲他們的叛逆感到煩惱。孩子爲了證明自己的成熟,總想去嘗試一些新的事物,挑戰固有的規則,其實自己也是這麼長大的。想明白這點後,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這只是我的經驗,也許未必適合你。”大概因爲這樣的姿態,孩子很願意跟我溝通。所以不要怕“迎合”他們,也許這是“引導”的前奏。學做一個願意改變自己的人,先嚐試接受,再輸出自己的觀點。無論如何,試試總沒有壞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