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軟件不會吞噬世界?

本文最初發表在 Medium 博客,經原作者 Greg Satell 授權,InfoQ 中文站翻譯並分享。

“軟件正在吞噬世界”。這句話最初來自於風險投資家、原 Netscape(網景公司)創始人 Marc Andreessen,2011 年8月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的文章。產業被吞噬,意味着被邊緣化,利潤微薄,生存艱難。現在,已經是 2020 年了,“軟件吞噬世界”這一觀點,在今天還正確嗎?

2011 年,技術先驅 Marc Andreessen 宣稱,軟件正在吞噬世界(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他寫道:“隨着創業成本的降低和在線服務市場的大幅擴張,其結果是,全球經濟將首次實現完全數字化連接,這是上個世紀 90 年代初每個網絡遠見者的夢想,最終在整整一代人之後得以實現。”

然而,正如 Derek Thompson 最近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上指出的那樣,Andreessen 和他的硅谷兄弟們的狂喜似乎放錯了地方。Uber、Lyft 和 Peloton 等曾經的獨角獸公司經歷了價值崩盤,而WeWork 則經歷了 IPO 的自我毀滅。很難說這是“每個網絡遠見者的夢想”。

事實是,我們仍然生活在一個由原子構成的世界,而不是由比特構成的世界,而且大部分價值都是通過製造我們生活、穿着、喫喝和乘車的東西來創造的。儘管科技世界取得了驚人的成功,但它在整個經濟中所佔的份額仍然很小。因此,以軟件爲中心的觀點雖然在過去對硅谷大有幫助,但在未來卻可能是它的致命弱點。

硅谷神話

硅谷的經營方式始於 1968 年,當時一位名叫Arthur Rock的投資人支持Fairchild Semiconductor(仙童半導體公司)的高管創辦了一家新公司,這家公司就是後來的 Intel。與美國東部地區不同的是,那裏的企業依靠呆板的銀行進行融資,而在美國西海岸,風險資本家(其中許多人本身就當過工程師)將決定哪些技術公司能夠獲得融資。

多年來,一個良性循環隨之而來。成功的科技公司爲企業家和高管創造了巨大的財富,而這些企業家和高管又會反過來投資新的企業。當 Andreessen 創立的Netscape(網景公司)在上市首日股價就翻了四番,一切都進入了超高速發展階段,由此拉開了網絡經濟泡沫的序幕

雖然互聯網泡沫在 2000 年破裂,但它並不全是建立在“精靈之塵”上的。正如經濟學家 W. Brian Arthur 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所揭示的那樣,雖然傳統工業公司受到收益遞減的影響,但邊際成本可以忽略不計的軟件公司卻可以在網絡效應的推動下實現收益遞增。

然而,即使是在創造真正的價值和令人難以置信的新技術企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一個潛在的神話也開始流行起來。許多人並沒有把軟件企業當作一個特例,而是認爲硅谷模式可以適用於任何企業。換句話說,軟件將吞噬世界。

生產力悖論(Redux)

長久以來,硅谷以外的許多人對科技熱潮持懷疑態度,其中原因之一是長期存在的生產力悖論。雖然在整個 20 世紀 70 年代和 80 年代,企業對計算機技術的投資以每年 20% 以上的速度增長,但同期生產力的增長卻有所下降。

然而,在 90 年代末,這種趨勢發生了逆轉,生產率開始飆升。看來,Andreessen 和他的“網絡遠見者”同伴似乎得到了救贖。他們不再被視爲棄兒,而是成爲美國企業界的寵兒。似乎新的一天即將來臨,硅谷的風氣也逐漸形成。

雖然互聯網泡沫在 2000 年破滅了,但硅谷的機器很快又重新運轉起來。Web 2.0 開啓了社交網絡,智能手機開啓了移動時代,然後 IBM 的 Watson 在益智節目“危險邊緣”(Jeopardy!)中擊敗了人類冠軍!預示着人工智能的新紀元。

然而,我們仍然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新的生產力悖論之中。到 2005 年,生產力的增長再次消失,此後一直保持下降的趨勢。套用經濟學家 Robert Solow 的話說,除了生產率統計數據,軟件隨處可見。

平臺謬論

今天,專家們正在兜售一種新的樂觀前景。他們指出,作爲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車公司,Uber 沒有擁有任何車輛。最大的住宿提供商 Airbnb 沒有房地產。作爲全球最受歡迎的媒體所有者,Facebook 並不創建任何內容,如此等等。隱含的假設是,與其投資於資產,不如構建匹配的軟件。

然而,基於平臺的企業有三個固有的弱點,這些弱點並不總是立竿見影的。首先,它們缺乏進入壁壘,這使得它們難以創造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其次,它們傾向於創造“贏家通喫”的市場,因此,每一個像 Facebook 這樣的神話般的成功,都可能有成千上萬的失敗。最後,激烈的競爭導致了高昂的成本。

要了解平臺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們爲我們提供了進入人才、技術和信息生態系統的機會,而在這些生態系統中,纔是價值創造的最大潛力所在。這就是爲什麼,平臺企業要想盈利,最終需要投資於實物資產。

以 Amazon 爲例:Amazon 近三分之二的利潤來自其雲計算部門 AWS,該部門爲其他組織提供計算基礎設施。最近,它收購了全食超市(Whole Foods),並開設了第一家Amazon Go 零售店。你看得越多,Amazon 看起來就越不像一個平臺,而更像是一個傳統的“管道”業務。

重構原子世界的創新

事實是,數字革命雖然帶來了所有的興奮和精美的小玩意,但它還是有點令人失望。自從個人電腦在 20 世紀 70 年代首次面世以來,我們的生產力增長還不到 10 年。相比之下,電力和內燃機帶來了長達 50 年的生產力的快速增長,數字技術顯然還遠遠不夠。

不過,從某種意義來說,缺乏影響力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即使在這個後期階段,信息和通信技術僅佔發達經濟體 GDP 的 6% 左右。顯然,這並不足以吞噬整個世界。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這幾乎不足以產生影響。

儘管如此,其他 94% 的經濟領域仍然有巨大的潛力,使用計算機技術推動物理世界的進步方面,可能會有更光明的未來。令人興奮的新領域,如合成生物學材料科學,很可能會徹底改變製造業、醫療保健、能源和農業等行業。

因此,我們現在可能正在開始一個新的創新時代,這個時代將與數字時代截然不同。她不會專注於某一項技術,集中在一個地理區域,由少數幾家行業巨頭主導,而是將廣泛分散,由人才、技術和信息相互交織的多樣化生態系統組成。

毫無疑問,未來不會是數字化的。相反,我們將需要學習如何整合各種技術,在物理世界中重新構想原子世界。

作者介紹:

Greg Satell,是《Cascades:如何創建推動變革的運動》(Cascades: How to Create a Movement that Drives Transformational Change)的國際主題演講者,顧問和暢銷書。他的前作《Mapping Innovation》(譯註:目前暫無中文版)被選爲 2017 年最佳商業書籍之一。《哈佛商業評論》撰稿人,個人網站爲 www.GregSatell.com。

原文鏈接:

https://medium.com/@digitaltonto/why-software-wont-eat-the-world-a1b5e54df34e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