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思維是一種結構(結構性思維2)

有時候說“思維”是一種結構,我們其實不太明白,爲什麼這樣說。我們大腦明明一片模糊呀。

其實這裏的“思維”是指“有意義的思維”,“有意義的思維”都是有結構的,還都是有序的,就象萬物之中的“人”一樣。

我們舉幾個例子就明白了。

例一:比如下圖有9個符號,給你30秒的時間,你是否可以記住這些符號。


我看到圖時是這樣思考的:全方框一個、半方框四個,3/4方框四個。當時還沒想到下面的繼續排序,比如上下左右。



這其實就是我們認知真實世界的一種常用思考方法、一種思維結構模型:自下而上的分類、彙總、概括。大腦也喜歡記這種有序、有邏輯的信息塊(不僅大腦從小就被訓練這種思維方式,比如認識數字0~9;也因爲這樣做生理上的神經元細胞間的聯結通道會被增強,給人一種暢通、舒適的體驗)。

當然還有其他排序方式,比如:


一個開放式的封閉結構,涉及到整體佈局、構圖(考慮審美)了。

這裏我們也可看出,同樣的內容運用不同的結構傳遞,給對方的記憶印象是不一樣的。以前看到一篇文章《橋》,老支書爲組織洪水中的鄉親有序過橋,讓共產黨員斷後;一個年輕的共產黨員想過橋,一直被他擋在後面,直到只剩下他們兩人時卻橋塌人亡。文章的最後才一筆帶過,洪水退後,一個老婦人來祭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這種有心安排的意外結構,總讓人印象深刻。有生命的東西,總是有它特定的結構。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內行就是有這個行業的思維結構。就象音樂,內行人士能聽出和聲、旋律、節奏等。因爲音樂本身就是通過聲音長短強弱的規律組合形成節奏,這是基礎;節奏加音高組成旋律;旋律再加音質形成和聲。這些要素層層構成了整個音樂的結構,所以專業人士聽,能品味出音樂中的無限美感。

結構萬千,但“金字塔”型是最爲典型、基礎的一種。從縱向上,它分“從下到上”的歸納與“從上到下”的推導。

例一就是一種“從下到上”的歸納。這種思維結構日常用得最爲頻繁,再舉一個例子:

例二:董事長聽彙報。

祕書電話:

“董事長您好!劉經理來電話說系統出現突發狀況,4點鐘他無法參加會議了。小張說他晚一點開會沒關係,明天再開也可以,但最好別11點30分之前開。可是會議室明天已經被別人預訂了,但星期五是空着的。王總的祕書說,王總明天需要很晚才能從外地出差回來。我建議把會議的時間定在星期五的10點比較合適,您看行嗎?”

1、先說原因還是先說結果?

當然是先說結果。對於信息,人最容易記住的是首尾與一個關鍵點;再加董事長的時間也緊。這是第一共識。

2、原因能不能分類?

能。可以把它分爲人和會議室兩類原因,表達時應該把同類原因放到一起。這是第二共識。

3、原因可以被總結概括嗎?

可以。人的原因可以概括爲:劉經理、小張和王總等參會人員的時間都不方便,週五都方便(給個肯定與辦公室空以及結論一致,增強說服力)。這是第三共識:分類可以總結概括。

4、在表述這三個人時有順序嗎?

有。這個案例中,最直觀地還就是按照職務順序排列,比如王總、劉經理和小張都不能參加會議。這是第四共識:同類原因中的要素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組織。

最後形成的彙報:

我們可以將今天下午4點的會議改在星期五上午10點開嗎?因爲王總、劉經理和小張(或再概括爲“參會人員”)都可以參加,並且本週五會議室還能預訂。

這就是思維成長(分析、歸納、總結)的一種“金字塔”結構。

再舉一個“從上到下”的例子。

例三:如何將200ml的水倒入100ml的杯子?

我們平時的思維都是一根筋,糾結在這表面上的水與杯子,不懂得變通,或者說思維看不到那麼遠。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三個因素:水、杯子、外部環境。水是液體,如果是固體呢;杯子如果有張力呢;如果環境(我們常常忽略,潛意識中以爲環境是固定的)設在外空中。



小 結:

有意義的思維是一種有序結構,典型、基礎的是“金字塔“結構,有時又代指“結構思維”。

結構思維看待事物時,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問題的幾個方面,強調“先總後分”(從而把握事物的關鍵本質與問題的關鍵),強調先框架後細節,先總結後具體,先結論後原因。

結構存在於每個整體與局部關係的無窮變化中(整體與局部因位置不同而變化),每個局部表現整體,而局部的意義又由整體來決定。從結構的視角去審視和思考問題,會看得更全更清。

2020101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