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須抵死催人去


人這一輩子,不論幹什麼,不論名頭多響亮,總少不了身不由己,迫不得已的困擾。

這不,北宋詞人孫誅就有這麼一首作品:


                                菩薩蠻

樓頭尚有三通鼓,何須抵死催人去!上馬苦匆匆,琵琶曲未終。

回頭凝望處,那更廉纖雨。漫道玉爲堂,玉堂今夜長。 


大意爲:這不才剛剛二更時分,城樓上還要敲三通鼓才天亮呢,何必這麼死命地催人上朝點卯?但也只能喋喋發些牢騷,去還是得去的。於是只能一邊匆匆上馬,一邊卻還戀顧自家府裏那美妙的琵琶聲,深以未聽到曲終爲憾。   老天爺也有意起鬨似地下起濛濛細雨,夜幕更兼雨霧,眼前只覺一片模糊,宛如織就一張漫天的愁網,連人帶馬給罩住了。什麼玉堂人物,也就一個給人打工的受氣包而已。這漫長且無聊的一天該如何熬過來呢,昨晚沒睡覺呢。

古人將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大致分爲:晚七時至九時爲一更,九時至夜十一時爲二更,其餘類推。鼓呢實際也是更計時的一部分,夜間擊鼓報更,故以其爲更的代稱。

古代朝廷官員的上班下班時間,和現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體時辰上又比現代一般機關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與農業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作息習慣相適應。《詩經·齊風·雞鳴》中,妻子催丈夫起牀:“公雞已經叫了,上朝的都已經到了;東方已經亮了,上朝的已經忙碌了(雞既鳴矣,朝既盈矣;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因知古人雞鳴即起準備上班的傳統,至少在春秋時代就已形成。往後,這個時段逐漸定型爲卯時(早晨五至七時)。

作者孫誅,北宋皇祐元年進士,元豐中官至翰林學士。博聞強識,熟悉典故,論古今事,甚有條理,頗有學者氣象。《宋史·本傳》稱其“文詞典麗,有西漢之風”。元豐二年卒,年四十九。早死鬼一個,遠不到致仕(退休)年齡,也就是說,孫誅一輩子都在官場束縛裏掙扎。知識分子呢又天性自由,自然也就愈加感到不自在。當然,像孫誅這樣的文化人,幹到翰林學士(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國務委員,)也就到頂了,這名頭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國務委員,但幾無實權,乾的最多的事兒也就是給皇上起草詔書什麼的,諫議也是主要職責,但真正敢出口沒幾個。這也是孫誅牢騷太盛的根本原因吧。

據宋洪邁《夷堅甲志》卷四,翰林學士孫洙某晚正赴太尉李端願家歡宴,有美女侍妾奏樂助興,恰逢此時朝廷宣召,心下不願,故出此怨語。

哈,這位善奏琵琶的侍妾看來十分出衆,貌比西施還擅長彈撥,可惜沒留下芳名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