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轉合”妙無窮

      《渡荊門送別》是李白年輕時辭別家鄉仗劍出遊的途中所做的一首詩。今天我帶領學生從章法的角度切入,循着起、承、轉、合的佈局,欣賞着詩仙李白被荊楚風光引發的萬丈豪情,又被詩人漸遠故鄉時無限依戀的赤子情懷深深感染。一節詩歌教學,使學生在語文素養和人文情懷方面都得以培養和提升,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詩歌的學習興趣。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首先,作爲“首聯”的起句交代了作者現在的地點(楚國)和此行的目的是遊歷。此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渡遠”。“渡遠”意味着作者行到此地是萬里迢迢遠涉江河順水而來,在辭別家鄉後已經走了很遠,今天終於來到了風光迥異的荊楚大地。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其次,“頷聯”和“頸聯”在首聯之後,向我們集中展現荊楚大地遼闊壯麗的自然風光,所以我認爲這兩聯都屬於“承”。

    “頷聯”的寫景對象是“山”和“江”,但是這裏並不是展現山的雄偉,而是作者在驚歎山的消失!隨之而來的是遼闊無邊的原野隨湧動的江流撲入視野,漸次鋪展,最後伸展向無際……我們需要理解的是,李白的故鄉是四川青蓮,久居蜀地的李白勢必看慣了高山巍峨,層巒險峯;如今乍到荊楚,平原之遼闊勢必對李白也是一個巨大的震撼。“大荒”一詞即是對遼闊荊楚的形象表現,也是詩人滿懷豪情的噴薄抒發。這一聯寫景,畫面構成極其簡單,然而作者巧用“盡”和“流”使整個畫面動態感十足,“平野”和“大荒”並舉,鮮明地突出了壯闊的荊楚大地帶給作者的震撼!

    “頸聯”同樣是寫景,但是風格和上一聯迥然不同。月光的影子倒映在水裏,像從天上飛下來的一面鏡子;天邊雲霞升騰,詭譎變幻,如同奇妙的海市蜃樓一般。其中“飛”字可謂是神來之筆。寫“月”也好,寫“月”的影子像鏡子也好,這些都屬常見意象。唯獨“飛”字,斷非常人所能想象。這一“飛”字,不僅展現了水中月影的空明澄澈,而且使整個畫面具有了動態美感,讓人去想象這幅美景的來歷,一下子激活了人的審美想象。同時就這一“飛”字,也使得詩仙本色展露無遺。

    總之兩聯同是寫景,但是“頸聯”寫景着意突出一個“壯”字,“頷聯”寫景着意突出一個“麗”字。寫兩聯,不雷同,風格各異,不過同樣是在表現遼闊荊楚帶給作者的震撼,都表現了作者對大好山河的熱愛。

    可是,難道這是主旨所在嗎?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最後,詩人在“尾聯”一下子完成了轉和合的任務,點名了題旨。

    先說“轉”。二、三兩聯在承着首聯之後着意描繪了荊楚大地奇幻壯麗的自然風光,氣勢可謂磅礴,畫面可謂多彩,手法足夠多變,效果也絕對震撼。任何一個人都不會懷疑李白對於楚地山河的熱愛和歌頌。可是恰恰就在這樣的抒情高峯上,詩仙陡然給我們來了一個轉折,告訴我們楚地風光無限之好,可是在李白內心最喜愛的還是故鄉的那條河流啊!因爲她是那樣的多情——我李白遠涉江河迢迢路途,她竟然一路相隨不離左右陪伴始終不忍分別!她是那樣的相依,當然我李白也是無限的相惜。荊楚再好不過是他鄉啊,我李白心中割捨不下的永遠是我的故鄉的那道水啊!

    這樣的結尾,“轉”中有“合”,隨“轉”即“合”。不僅強烈的突出了詩人不管身居何地,熱愛故鄉的赤子情懷都不會有絲毫減少;也順便點名的整首詩的主旨,遊歷途中對故鄉山水的依依不捨。並且對首聯中的“渡遠”和題目中的送別,都是一個照應。

    以上是今天課堂上以“起承轉合”法引導學生學習《渡荊門送別》的主要內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