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念那一鍋小雞燉蘑菇

小時候,我家住平房。說是平房,也不完全是。實則是兩幢民國或僞滿時期的二層小別墅,俗稱小白樓,歷史已不可考。小樓雖說也不高,但在當地一大片平房中還是鶴立雞羣。

每一幢別墅按原有格局分隔成樓上樓下各三家,我家在樓下西南角,住室是原別墅的客廳,二十多個平方的面積,三米多高的空間,西向有兩個兩米見方的大窗子,過了晌午,西照日頭,夏天特別熱。我家的廚房卻在南面,窄窄一條,七八平方,似乎是原來的茶水房。家裏有上下水,沒有衛生間,要生煤爐子燒炕做飯。所以和當時的平房條件差不多,只是多了上下水。

我父親在廚房裏靠牆做了兩層雞籠,養了十幾只蘆花雞,一天能收穫三五個雞蛋,自給自足。夏秋時節,星期天有空還去市郊的山上採蘑菇,白蘑、灰蘑、草蘑、趟子蘑、黃蘑、松蘑、榛蘑等等,去一次,採一筐。回家後,小心翻檢分類,除了黃蘑、松蘑、榛蘑串串晾曬,其它的洗淨翻炒喫個新鮮。

家裏有了雞有了蘑菇,逢年過節,或家裏來“戚也”(連讀,東北話裏的客人、親朋好友),我父親不出門也能掂對四個菜,小雞燉蘑菇、大蔥炒雞蛋、木耳白菜片、鹽爆花生米。

現在,我也學起了父親,閒暇時爬山採蘑菇。只是父親採蘑菇是爲了改善家庭生活,而我純粹是爲了鍛鍊和消遣。

我認識黃蘑、松蘑和榛蘑,平日裏採的蘑菇也多是前兩種。

有一天,朋友圈有好友關切地問到:安全嗎?我誠懇地回到:安全着呢。市郊的山上既見不到黑熊、野豬,不怕野生動物傷害;現在治安狀況也好,即使遇有歹人,劫財咱不帶錢包,劫色咱不具條件,怕啥呢。好友秒回一個詫異的表情,又跟了一句:我說的是蘑菇。原來你說蘑菇啊,沒問題的,我只採認識的黃蘑、松蘑,不認識的蘑菇一概不碰。

我說的黃蘑,是東北的粘糰子蘑菇,是牛肝菌科真菌褐環乳牛肝菌的子實體,夏秋季節都有。粘糰子菌柄粗,菌蓋肉厚。剖開蘑菇菌蓋,分三層。最上層的表皮,呈黃色、黃褐色,非常滑膩粘手,拾掇蘑菇時要想法子撕掉,否則食用中會引起輕微中毒,拉肚子。中間一層是乳白綿實的菌肉,最下面是海綿狀的一層乳白或黃白色的菌肉。處理好的蘑菇,最好是清洗後焯水,或現喫,或裝袋冰凍,隨喫隨取。

我採的松蘑,沒長開時叫它松丁子,打開後叫它松樹傘,棕紅色菌體,自帶保護色,秋天生長在佈滿枯黃松針的地上,不仔細看,較難發現。據說,松蘑是目前極少數不能人工培植的野生菌之一。松蘑最好是串起來晾曬,隨喫隨泡。

粘糰子和松蘑都生長在松林或針闊混交林地,散生,或羣生形成蘑菇圈,採到一窩蘑菇也是採蘑菇人最開心的事兒。我採到的最多一窩有大大小小13個粘糰子。

小雞燉松蘑,雞湯濃郁,菌肉厚實有嚼頭;小雞燉粘糰子,雞湯鮮香,菌肉滑爽口感好。

這個週日,我在家做了一次小雞燉粘糰子。熱油爆香,翻炒雞塊,蔥姜料酒醬油,添湯,下粘糰子蘑菇,加寬粉,大火燒開,撇去浮沫,小火慢燉四十分鐘,也不開排油煙機,先享受一番小雞燉蘑菇的香氣瀰漫。

小雞燉蘑菇出鍋上桌,喝口雞湯,再夾一筷子蘑菇、雞肉,可以肯定地講,這是我做過的最好喫的一次小雞燉蘑菇。

咂咂嘴,鮮香,味美。可不知怎的,又似乎滋味薄了一些,差哪兒了?思來想去,怕是勾起了記憶中我父親做的那一鍋小雞燉蘑菇,那其中滿滿的、濃濃的父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