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手記03] 做個後現代取向的心理諮詢師

附圖是關於上海“名媛”羣的對話。起因是前同事轉發朋友圈一文感嘆開眼界,我做了簡單迴應交流。

原文是一個大三學生因女友要500元加入能結識有錢人的“名媛”羣而感覺三觀不合、跟女友分手。但他自己交了500入羣臥了個底,發現此羣實際是這類要結識有錢人的女孩爲包裝自己的拼團羣,拼高端酒店住宿、拼租名車名包等等……

之所以現在我會從過往更多的社會學視角轉向後現代的思維去看這類社會現象,跟我接觸了更多個案以及自己近期的督導體驗相關。

個案體驗是:我接觸過這個“圈”中的來訪者或者其他一些小衆邊緣羣體的來訪者,我瞭解一些他們的背後故事,我會少些預設和評判,更願意從個體角度去理解她們的人生故事。

督導體驗是:當我將我最近的困難個案報告給督導,同時也陳述了我的反思——是在哪類個案上感覺困難,而這類個案中有多少我能跨過障礙接下去,又有兩三個沒接住,老師引導的仍然是繼續反思我的卡點,當時我有被評判、被質疑的感受,過後想起,如果老師能用後現代敘事的提問引導我反思那些成功跨過障礙的個案,我會更舒服、也會更有收穫,我自己要補上這一部分。

強化了這個體驗後,相信自己也會在今後的諮詢中更有信心和擅於調用後現代的風格和技術。

我在工作中的體驗跟這段對話分享有什麼關係呢?我想說的是,用後現代的視角和態度去理解個案也好、社會現象也好,不帶預設、標籤和價值評判,保持建設性的好奇,尊重和關注個體的獨特性、尊重和關注邊緣性羣體的生存,理解其選擇對其生存的意義,理解主流文化與邊緣文化的關聯和衝突,是更有意義和建設性的。

作爲正式入行兩年多的諮詢師,我之前沒有着急將自己定型哪個流派,是希望能博採衆長加以整合,結合進一步的自我探索和個案實踐,形成個人風格。現在,我可以說,我要成爲以後現代爲主導的心理諮詢師,這跟我的哲學理念和個人信念更吻合。

陪伴和見證來訪者用正念化的敘事去解構、去改寫,同時也保持自己的正念化關注和感受。假如來訪者並不適合做正念化敘事,我仍然可以如其所是理解他、調用可能合適的方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