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麥的記憶

在我們白鹿原上,每年的國慶節前後正是收秋和播種小麥的最佳時節。每當到了這個時節,自然而然地會勾起我有關種麥的記憶。

那時候還是大集體,種麥主要靠的是生產隊的牲口。有牛、驢,騾、馬等等。種麥可以分爲溜種或揚種兩種。

天旱墒情不好的時候就是釆取溜種的方式。就是專門有人跟着牛屁股,一條胳膊上跨着麥種籠,或是端着麥種盆,而另一隻手從籠或盆裏抓一把麥種,順着犁溝均勻地溜下去。用溜種種的麥子麥苗整齊、歡實,出苗率也高。但用這種方式種麥速度比較慢。犁地的人、犁、牛很快就和人拉開很長一段距離。這時他們就不得不停下來,待溜種的人靠近了,然後再揚鞭子,吆喝牲口一聲"得其",繼續向前邊犁去。

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是採取揚種種麥。生產隊的地一大片一大片的,溜種顯然不太合式。在牲口未進地前,隊上派村裏揚麥種的專業把式提前揚好麥種和化肥。揚種人脖子上套着拴麥種的軟系子,盛麥種的籠子正好吊在胸部。揚種把式有的單手拋撒揚出麥種,有的還左右開弓,雙手拋撒麥種。那架式就像白鶴晾翅,又似優美的舞蹈表演。麥種在空中散開,然後勻稱地落在地面上。

有的年份天也會和人作對,天總是幹瞪着眼不下一點雨。地裏沒墒就無法播種。只能是等着老天爺的開恩。最後下雨了,時間卻很緊了,必須抓緊時間,趕在霜降前麥苗能出齊。太遲了,將來麥苗就成了單枝,不能分孽了。產量將會大打折扣。

有的年份,連陰雨沒完沒了地下個不停。等來等去還沒放停的希望。記得就有這麼一年,具體年份記不清了,連續下了四十多天的雨。人們看着再也不能等了,只能給牲口身上披上油紙麻袋片之類的,人也只好頭上戴着草帽,身上披着雨衣,腳上穿着膠鞋,冒雨搶種麥子。還好,麥子不怕粘,民諺說:麥種泥漿谷種塵。意思是說,麥子種在泥漿裏也能長出苗來,穀子在幹塵土裏都能發芽。

現在農業生產的條件越來越好了,農業機械化程度日益精良,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解放了生產力。那種低效人受罪的人畜耕種方式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人們可以在極短的時間裏,優質快速地完成播種和收穫的任務。隨着科學技朮的不斷髮展,農民種地會越來越輕鬆,糧食產量也會有大幅的提升。農民的前景會越來越好,農民的日子也會越來越幸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