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白金法則:誰能滿足我的需要?我又能滿足誰的需要

最近幾次打車出行,真切感受到方便、快捷、輕鬆。網約車的出現,的確是互聯網技術下科技與人文結合的典範。

比如,去好多地方,騎車有些遠,自己開車擁擠不說,還有停車痛苦,而坐公交繞路又不方便,這時候打車太方便。

更爲關鍵的是,打車好處是時間可控,可以做到不早不晚,節省時間,心中有數。比如最近去城裏時候,看到打的網約車還有幾分鐘過來,就可平靜的招呼人做些其他事情。

這個事情最大的啓示就是,同時找準且解決了出行者打車痛點,以及網約車找潛在客戶的難點。換句話說,網約車同時滿足了車主和用戶的需要。

滿足對方的需要,可不是簡單一件事,這在人際關係法則中,就是白金法則,也是最高法則。


這裏首先考慮第一個問題,誰滿足了我的需要?

就網約車而言,是車主滿足了我的需要,我要感謝人家。反之,因爲我的需要被滿足,纔會感受輕鬆愉快,心情舒暢,纔有感謝人家想法。

實際上,讓別人滿足我們的需要與想法,並不是容易事情,甚至非常非常難。

類似打車這類事情之所以好滿足,在於我們的需要很明確,雙向高度認可,所謂“一拍即合”,自然容易。

但是,有些事情可不是這麼簡單。

比如,親密關係需要安全感、輕鬆感、幽默感,容易做到嗎?

比如,家有老人年紀大了,如何照顧呢?你能想到什麼好辦法呢?假設想請保姆照看,找保姆這個需要看似很明確,可是人多意見不好統一,各自想法有差異,這是一個問題。找了保姆,還涉及如何使用,老人是否滿意,互相關係處理,這又是一個問題。

由此可見,讓人家滿足我們的需要,至少得搞明白這三點:

一是知道自己需要是什麼,即明確需要是前提。

很多時候我們真的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比如老人需要全天候照顧能想到嗎?職業倦怠了,能想出自己真實需要嗎?學習工作懈怠了,能發現問題所在嗎?

二是說出來自己需要,即理性表達訴求。

有了需要能表達,這是心理健康標識,一般人際關係多用隱晦表達,好似阿慶嫂說的“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後不思量”,這個不直說可是彼此心照不宣,倒是親密關係中遮遮掩掩很不好,容易誤解,這裏真誠坦誠自嘲第一位。

三是延遲滿足需要有必要。

做到前兩步,落實需要的滿足還有技巧和耐心。比如我知道需要減脂減肚子,也請教了好的訓練方式,落實起來太難了,這需要耐心。再有我希望大家同意找個保姆照顧老人家,落實起來也是不容易。這時候就要彆着急,慢慢來,即時滿足未必好,因爲好事多磨,三分鐘熱度不持久,且每個事情都有無數種處理方式,求同存異需要過程,因此有這個延遲滿足“慢穩止”念頭纔好。

其次還要繼續考慮第二個問題,我滿足了誰的需要?

需要的滿足是互相的,如同接待來訪考察學習者,我說“你們來了,如同我們去了”,因爲業務學習交流是互相的。

前面打車成功,感謝人家滿足了我們需要,也要明白我們同時滿足了人家需要!

這是更加困難也是更加難得的一步,但又是必須要做的一步。

明白車主需要簡單,開車有收入嘛。可是給老人找保姆呢,督促孩子學習呢,責怪事情不如心意呢?

我們不是僅僅滿足自己需要,還有別人需要,這是人際關係白金法則核心。

老人真的想找個保姆照顧嘛?不見得,原因很多,怕花錢,怕缺少孩子照顧,怕保姆不好相處,怕被看作沒有價值,其實這些怕就是顧慮找保姆,這個微妙需要能想到嘛?

還有很多需要,看似爲了孩子,爲了他人,爲了社會,其實哪個又不是爲了自我需要呢,承認這個容易嘛?

由此也提醒三點:

一是要知道對方的需要。滿足需要的前提是知道需要,尤其人心隔肚皮,人家不是自己,“需要”相隔萬里,一定要有人文情懷,訓練共情能力。

二是適當滿足對方需要。這是即時滿足和延遲滿足的平衡,把握度的問題,着急會“趕着是個當”,遲緩又會“不受待見”,所謂“升米恩鬥米仇”,要“救急不救窮”,這個是個技術活。

三是滿足別人需要是自我效能感的需要。我們能滿足別人需要,是價值體現,是效能感提高的最好途徑,一個從來不能幫助別人不會滿足他人需要的人,該是多麼悲傷成河,不是嘛?

記得那個心理諮詢治療故事嗎,一個患抑鬱的老太太,被告訴可以把自己種植的紫羅蘭廣泛送人,很快小城裏花香四溢,大家都成爲老太太的友愛之人,治療結果不言而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