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週時間,讓你遠離“拖延生活”

最新一季的《脫口秀大會》中,老演員王建國在節目裏自爆“是個天生的廢物”。因爲行動力太低,要準備迎接明天,他至少要準備三天。

他說:“如果有人問我,你準備好迎接新的一天了嗎?我會說,我準備好迎接前天了。”

這段令人捧腹的自嘲,大概說出了不少拖延症患者的心聲。

今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拖延,就讓我們一次次錯過今天、昨天,甚至前天。

如果你問拖延症患者,他們其實是不願,也不想拖延的。可就是不知如何擺脫這慣性。

有一本書:《拖延症患者自救手冊》,將會告訴我們一些時間管理的實用技巧,讓我們正視拖延症,從而擺脫拖延,更爲高效地工作、生活。

這本書的作者是在美國從業20餘年的時間管理專家加蘭·庫爾森。被稱爲“時間隊長”、“時間管理GPS”的開發者。

《拖延症患者自救手冊》一書,從心態轉變、意念訓練、高效利用大腦等角度出發,給出了擺脫拖延症的具體訓練方法,每天跟着作者練習,五週時間,就能徹底終結拖延症。

下面就爲大家分享一下具體的拖延症自救方法。

                              第一週:

                      找到拖延的原因,

                  積極應對,不再逃避

我們爲什麼拖延?

在我看來,拖延不過是一種情感逃避方式。那些拖着不做的事,不是不會做,而是不想做。

你怕出錯,怕做得不夠好,所以遲遲不敢邁出第一步。

想象一下,如果你將在工作單位或學校做一個演講,演講的主題也是你熟悉的,本來準備工作做起來得心應手,可你卻一拖再拖,直到第二天就要做報告了,你都還沒整理材料。

其實,你並不是不想準備講稿,而是想利用拖延,來逃避、緩解即將在衆人面前演講的緊張與焦慮。

所以下次當你拖着不肯做一件事時,不妨想想,你在逃避什麼?

我們可以專門準備一個“停止浪費時間”筆記本,把最近需要完成的任務寫下來,記錄下當你準備去做時,產生了怎樣的情緒?

然後學着接受這些不良情緒,當你積極應對,完成任務後,再記錄下感受的變化。

當我們只管去做,直面成敗,會發現那些害怕、逃避的情緒不過是“紙老虎”,一旦戳破,我們的行動力將會直線提升。

而一旦有了第一次的突破並記錄自己的變化,我們會收穫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第二次第三次的嘗試,就簡單得多了。

總之,正如這本書作者所說,先想盡辦法開始一件事。完成大於完美,開始,即是新生。

                              第二週:

              構建高效能體系,防範拖延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拖延,是因爲總覺得事情太多太雜,而時間永遠也不夠用。拖延,也實屬無奈。

那些堆積起來、雜亂無章的事情,就會堵住你的行動,必然會影響你的做事效率和質量。

怎麼辦?

先學會對待辦事務進行分類處理吧!

就像作者說的,我們總在電子郵件收件箱裏花費不少時間,看到一大堆未讀郵件,我們會感到煩不勝煩。

這不是你的錯,因爲發給你的所有郵件都會到達同一個地方——收件箱。

學會對事務分類,就是把未讀郵件、待辦事項,放進不同的“籃子”,而不是任由它們混亂地堆積在收件箱、同一個地方。

我們可以根據任務的重要、緊急程度,依次排序,做一個“每日待辦事項列表”,合理分配時間,做好計劃。

對於那些複雜而困難的任務,可以儘量細化,拆分成可執行的、簡單的小任務,分段安排處理。這樣一來,就能緩解不少心理負擔,避免因爲無從下手,望而生畏,一再拖延。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提前做好準備,每次只做一件事,專注、明確、踏實,構建自己的高效能體系,就能很好地防範拖延。

                              第三週:

          警惕“時間小偷”,斬斷拖延的可能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

本來打算準備明天的工作,看看時間還早,先刷會手機吧!結果一兩個小時“嗖”地就過去了,事情一件沒有準備,就到了睡覺時間;

工作時,領導讓趕一個方案,你鬥志昂揚勢在必行,結果一會兒跳出一個待收郵件,一會兒又接了個朋友的電話,一會兒同事又讓你去幫個小忙……本來早上理應寫完的方案,卻只開了個頭……

媒體、郵件、臨時任務、其他人……這些隱形的“時間小偷”,就這麼不知不覺偷走了你的時間,降低了你的工作效率,讓你陷入拖延困境。

警惕那些容易讓你分心的人或事,我們才能徹底斬斷拖延的可能,實現時間自由。

我們可以拿出“停止浪費時間”筆記本,專門設立一個“分心日記”,每次無法完成自己設定的任務時,都把那些讓你分心的事項記錄下來。

下次在處理重要任務時,事先屏蔽可能出現的干擾,把手機調成靜音,移除桌上的雜物,關閉桌面通知等。

在適當的時間做適當的事,專注而有條理,我們就能掌控時間,遠離拖延。

                                第四周:

      高效利用大腦,不再受困於拖延症

如果你常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自己並非願意拖延,但就是無法快速、高質量地完成任務,那麼你需要學習一下提高專注力的方法。

作者在書中指出,當我們懂得高效利用大腦,保持專注,自然就能徹底隔絕拖延。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大腦並不能做到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提升注意力最重要的方法仍然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除了前面講過的排除不必要干擾的方法外,我們在集中腦力全力以赴做一件事時,可以利用“番茄工作法”來進一步提升效率與質量。

可以設定一個專注力計時器,工作30分鐘,休息5分鐘。如此循環往復。

當然,這個專注力時間,是依據任務類型靈活制定的。

比如你需要一個小時的時間來完成報告,不妨安排這個整段的大塊時間,一鼓作氣完成。

而如果是像處理電子郵件、打電話、整理文件等零星任務,可以統一安排一段時間,進行批量處理。

我們在休息、調整狀態時,可以進行冥想,通過有意識地呼吸,及時清除雜念,讓大腦“重啓”到最佳狀態,也能讓我們在下一階段任務中保持更高的專注度以及更敏捷的思維。

同時,保證睡眠、調整飲食、多運動,都是滋養大腦及身心,提高專注力、記憶力的好方法。

在勞逸結合、有規律的、健康的作息下,大腦就能高效運轉,從此徹底杜絕拖延症。

                              第五週:

                    建立動機與激勵機制,

                      徹底根治拖延症

作者在書中提到,他的很多客戶在運用擺脫拖延症的方法和技巧時,都無法長期堅持。究其根本,是沒有找到能讓他們保持行動力、根除拖延症的動力。

俗話說,有目標的人在奔跑,沒目標的人在流浪。

在做一件事前,不妨多問問自己“爲什麼”,即你的目標是什麼。這能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發現自己能創造的價值,找到堅持下去的意義。

如果這對你來說有些喫力,不妨先做一些“小而確切”的事情,如開始健身、制定一個定期儲蓄的計劃、學習一項自己感興趣的技能等,一點點提升自己的行動力,爲生活增添更多樂趣。

面對艱難的任務,可以進行拆分,明確每一步該做什麼,便有了行動的底氣。

當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不妨再回頭審視一下自己當初定下的目標,想象自己已經成功了,或者根據具體情況,每達成一個小目標,就獎勵、犒勞一下自己,如出去享用一頓美食、爲自己買一個新耳機、外出度假等。

熱情和慾望可以突破一切難關。

建立動機和激勵機制,就是爲我們的行動力添加源源不斷的能量,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徹底擺脫拖延,主宰自己的人生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明天再做”,最漫長的等待是“下次再說”。

放下完美主義,放下心理負擔,放下所有藉口和理由,現在就去行動。

過好當下,活在今天,今日事今日畢,纔不會辜負歲月,蹉跎時光。

願你我都能善待擁有的每分每秒,想到就去做,不猶豫,不退縮,不拖延,和時間同行,過充實、高效、不後悔的一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