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促進孩子思考的引路人

文/仁龍巴

孫健老師的家庭教育課我曾推薦給很多與我一樣的父母,我不知道她們的感受如何,又是否仍再跟學。對我而言,跟學的不僅是課,更是一種知音的遇見,感覺每次他講的內容都彷彿是從我內心發出的,不是我被他說服而產生了共鳴,而是我曾有似是而非的丁點想法正好碰上了他完整和系統化的輸出,於是,將我模糊的觀念清晰化,讓我糾結搖擺在理想和現實的心態更平和堅定。

最初,我覺得自己在家庭教育領域終於找到一位引路人,但時間長了卻發現引路的領域不僅僅是家庭教育,我自身思維和心態正在發生積極的變化。

此時,我正在高鐵上。坐在飛速行駛列車的窗邊眺望田野和樹木,思緒很快便集中到最近孫健老師分享的關於引導孩子思考的課上。引導孩子自我思考而不是替他安排和解決問題,這是家庭教育中大部分家長有意無意的痛點。所謂痛點,很多控制慾強的父母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無意間做了哪些事已經剝奪了孩子思考的權利,又或者明明意識到卻接受不了不去幹預,結果都是一樣,孩子得不到鍛鍊,難以按照自身的方法去成長,更談不上創新。

促進孩子思考,首先要做的是放手。但大部分和我一樣的家長會存在顧慮,就比如,突然降溫,孩子明明知道溫度卻穿了件短袖,你給孩子拿出長袖要求他必須穿上纔可出門。這是個特別小的例子,如果家長放手不管,可能孩子因穿衣過少受寒感冒,但因爲我們的干預,孩子失去的是一次感受具體溫度下穿衣搭配的經驗積累。

要解決放手帶來的左右爲難,還得從調整心態上着手。構建一種客觀的預期,從長遠着眼,接受眼前由孩子自己掌控所帶來的效果不佳的表現。如果這一關過不去,我們就會事事爭先,不給孩子留機會。一方面,降低預期,另一方面,主動示弱。

促進孩子思考,要善於提問。這裏的提問並不是僅針對學習知識,而是貫穿於生活中,融匯在談話裏。比如,每晚和孩子聊天,你可以問孩子今天有哪些有趣的事,孩子分享某件事後,我們除了認真傾聽外還可以繼續問孩子對相關的事和人的看法,用提問的方式啓發他思考。輔導學習時也一樣,如果一道題你直接告訴他解題步驟,比詢問他讀題幹得到什麼訊息,有什麼思路,涉及哪些知識點,讓孩子講述,更容易促使他的思考。

一件事,我們儘可能少一些指示,與其告訴孩子做着做那,不如問孩子有什麼想法,打算怎麼操作,然後和他討論,幫他完善他的計劃,過程中幫他履行監督提醒的職責就好(監督提醒也是孩子主動要求爲前提)。

對於控制慾強的我而言,說到可未必能做到,很多事就像是隨手而來一般,很自然地就替孩子打包了。所以,要不斷強化意識,提醒自己調整改變。做一個能促進孩子思考的引路人,而不是把路鋪好的保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