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數學跟學語言一樣,晚一點不如早一點

有家長說,“有必要鍛鍊小寶寶的數學能力嗎?上了小學再學就好了。”

從小培養數學能力,還真有必要。數學跟喫一樣,寶寶天生會喫,其實寶寶天生也會數學。只要引導得當,寶寶就會像愛喫一樣愛數學。

孩子天生有數感,也就是數學直覺,他不需要學習抽象符號,比如數字是多少、數字的含義,也能對數量有粗略的估計能力。在2013年,美國的心理學家就研究了這個現象。他們找來了48個6個月大的小寶寶,看他們能不能分辨兩堆物體的數量,結果發現,寶寶6個月的時候,就能分辨哪堆物體數量多了。

孩子這種天生的對數字的估算能力,也叫模糊計算能力,能一眼看出兩堆物體哪邊多,一眼看出不同東西的大概比例,還有對於比較小的數,我們撇一眼就能看出來是多少。比如如果左邊有4顆櫻桃,你一眼能看出來。當然,在右邊放10個以上的櫻桃,你恐怕就不能一眼看出來了。

與模糊計算相對應的是精確計算能力,精確運算是需要後天花時間學習、練習的,比如雖然你看不出來右邊有多少顆櫻桃,但是你學過數數之後,就能精確地數出來有多少顆。

孩子早期的這種模糊計算能力,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數學基礎,幫助他們後天精確計算能力的發展。所以,孩子天生有數學潛力,學數學本身不需要區分年齡,跟學習第二語言一樣,可以基於孩子的感興趣程度和已經掌握的技能來定,只要孩子準備好了,就可以儘早啓蒙了。

Dr. 魏給出了三個配方:

一、數學即生活。給寶寶最重要的啓蒙,是讓他們瞭解數學的重要性,數學是服務於我們的生活,跟我們的日常息息相關的。

孩子開始接觸數學的時候,不需要接觸數學符號,而用孩子身邊就有的、直觀的東西也能教孩子數學。孩子小的時候可以玩找數字的遊戲,比如家裏的電話號碼、今天的日期、爸爸的車牌號等等。

比如:“今天買了3個蘋果、5個橘子,一共我們可以喫多少個水果呀?”這都是把抽象的數字跟生活情景聯繫在一起,孩子覺得算術對她的生活是有用的,她對算術的興趣也變大了。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的心裏會越來越有“數”。

二、數學即解決問題

不過,僅僅在生活中找數字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把它用起來,用數字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培養孩子的數學能力,也就是培養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不斷地給孩子拋出問題,刺激孩子思考,讓他們用各種方式,比如實證、猜測、找別人討論等方法去驗證自己的答案。

比如爬樓梯的時候:“好累啊,要爬9層樓,現在才3層,還剩幾層啊?”孩子算出來之後,再鼓勵她自己去驗證答案,親自數一數她算沒算對。

比如:“家裏4口人,該拿幾根筷子?”孩子可能會發現,如果一雙一雙地加上去的話,是8根筷子。但是,用剛學的乘法的概念的話,是4雙乘以2,也是8根筷子。這種加法和乘法的共通性就順理成章地讓她驗證了一次。

要注意了,我們要孩子來驗證,重點不是爲了正確答案,而是讓孩子意識到,問題可能有多個不同解,這纔是問題解決能力的關鍵。

3.數學即溝通

當然,光是給孩子一堆問題,讓孩子去埋頭解決,那可不夠,那就叫啞巴數學了。還需要我們引導孩子多說話,當孩子試着用語言跟爸爸媽媽描述一個概念的時候,他們在學着理解,把腦子裏的思維活動描述出來。

很多研究都表明,兒童跟他人的語言交流能夠刺激他們的思考能力。還有一種說法,叫要用數學語言跟孩子交流,就是要多說一些能體現數學概念,能幫孩子思考的語言。

舉個例子,玩超市過家家的遊戲,這樣的遊戲讓孩子覺得自己學習的算術是真有用的,而且每次驗證的過程,給出總額數字的時候,都是給孩子鼓勵反饋的時候,她玩得非常投入。當然,不知不覺中,就把加法和乘法教給她了!

對於年紀已經比較大、會進行簡單的數學計算的寶寶,還推薦一個方法,就是在睡覺前,跟孩子討論一個數學問題。很多爸爸媽媽都知道睡前要給孩子講故事,可是不一定知道,睡前還可以跟孩子討論數學問題。

這是2015年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個研究,《科學》是研究者的頂尖雜誌,科學家讓家長在孩子睡覺前不是讀故事,而是討論數學問題,這都不用每天都做,只要一週至少兩次就行了。結果發現在實施了一學年之後,這些孩子的數學技能平均竟然比其他孩子領先3個月。

最後,關於睡前跟孩子討論數學,我還要叨叨一下,其實關於這個實驗,研究人員自己都有點意外能帶來這麼明顯的效果。他們仔細分析原因之後認爲,這些孩子的數學能力的提高,除了討論數學本身之外,父母對他們學習數學的人際支持和溝通,也非常重要。

但哪怕你不知道在孩子睡前有什麼數學問題可以討論,那也沒關係,只要你能在孩子進行數學學習和應用的時候,給她足夠多的關懷和鼓勵,那也就行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