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與元認知 事物本身沒有變化,唯一變化的,是我們的思維。 ■心智改變

事物本身沒有變化,唯一變化的,是我們的思維。

——亨利·戴維·梭羅

我們將要進行的是哲學家稱爲“思想實驗”的研究。請不要有所誤解,這並不是學術意義上的哲學練習。哲學家們總是在探尋修辭的邊界,徜徉在邏輯謬誤的迷宮中,然而,這些卻不能幫助我們達到想要的目標。我們要進行的實驗是追求真正意義上的實用。

我們彷彿是充滿好奇心的探險家,手持科學利刃,披荊斬棘,勇敢地進行冒險之旅。儘管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會向許多實驗研究者請教,但是我們的實驗沒有僅僅囿於實驗室中。下面,讓我們一起揭開“它”的神祕面紗。

它,是我們所看不到的大自然的偉大奇蹟。它,遍及我們整個神經系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當我們談論大腦時,我們相當於在談論整個身體,因爲身體的每一部分都受到大腦的影響。同樣,當我們提及心智時,它的定義可以擴展得更爲寬廣。

■心智改變

幾十年前,關於人類心智的兩種科學觀點開始相互融合,學科的交叉產生了一種新的更爲深刻的理解,直至今日,持續地改變着我們的文化。

第一種學科,認知科學,側重於揭示大腦如何產生意識以及思維怎樣左右情緒;而第二種學科,行爲科學,傾向於通過人們的行爲來揭示思維如何工作和對社會文化的適應怎樣影響思維。

這兩種學科(至少它們的現代形態)有着相對新穎的科學意義,因此,它們在相互融合之前沿着各自的方向平行發展了一段時間也就不足爲奇了。當這兩種學科相互交叉之後,綜合的知識和技術手段形成了人們對意識、思維、情緒、社會行爲以及與大腦和神經系統相關的一切事物的新的理解。爲了使我們的認識更加深化,諸如進化心理學、社會神經科學和行爲經濟學等學科近年來也應運而生,並且開始相互融合。

自兩種學科觀點開始融合之後,我們很難用一本書或者一系列書來詳細捕捉由此產生的變化。下面,我列舉一些重大改變:

■人們不再認爲大腦自幼年之後一直處於停滯狀態,相反,人們認識到大腦的改變伴隨着我們的一生。從某種意義上說,大腦是具有彈性的,用一個現在廣泛使用的術語來描述,就是“神經可塑性”。

■大腦的功能(例如記憶、學習)不再侷限於某個具體的腦區,而是多個腦區通過連續的神經化學反應共同實現的。

■大腦的左右半球並不像之前所認爲的,相互獨立,毫不相關。事實上,它們在持續的反饋迴路中同時起作用,並相互影響。

■曾經被認爲自出生後就一成不變的人格,結果證實,具有相當強的適應性。而且,所謂“外向”與“內向”的人格類型並非如人們想象中的那樣有着清晰的界線(準確地說,大多數人都處於這兩種人格的中間地帶,是中間人格者)。

■人並不是“理性行動者”,實際上,我們的所想所爲多多少少會受到偏見或執念的影響,只是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

■潛意識並非像弗洛伊德形容的那樣,是一口承載了骯髒想法、原始慾望且即將沸騰的大鍋。相反,潛意識是一個複雜的加工模塊的綜合體,它通過難以想象的力量控制着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之相比,意識領域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我們的大腦產生我們的心智,同時他人的大腦也影響着我們的心智,儘管我們從未意識到,然而,在某些方面,人類大腦確實具有同步性。

以上列舉的只是在短時間內發生的一些變化。在最近30年裏,人們在探索大腦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