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空間,會影響孩子的格局嗎?

普適計算之父馬克·維澤曾說過:“最高深的技術是那些令人無法覺察的技術,這些技術不停地把自己編織進日常生活,直到你無從發現爲止。”

如果是這樣,那建築設計可說就是這樣一種影響人於無形之中的高深技術。丘吉爾對此有一句言簡意賅的斷言:“我們塑造出建築,建築也會反過來塑造我們。”

然而長久以來,建築學界對此卻並未在意,美國學者莎拉·戈德哈根在《歡迎來到你的世界》中毫不留情地批評:正由於在制訂公共政策、建造和改造空間的過程中,漠視建成環境,其結果是導致人們的生活正變得極度貧乏,並且由於現在建築的設計使用壽命都長達70年,這可能還影響好幾代人的生活。



她引用大量例證說明:與居住在更寬敞房屋中的孩子相比,住在雜亂而擁擠的房屋中的孩子整體發育明顯遲緩;坐在天花板更高的房間裏,人的思維更具創造性,因爲這使他們感到不那麼受限制;綠色空間充足、接觸自然的機會多,能對人產生直接而明顯的治癒效果,甚至讓病人在術後痊癒速度快很多;更重要的是,光,尤其是自然光,可以促進培養良好的情緒與溝通習慣,減少人的壓抑與攻擊傾向。不難理解,正是因爲這樣,療養院才都設置在自然風光優美的地方,而現代醫院也都要設計成光線充足、通透的環境。

綠院居民能夠更好地應對壓力,更好地管理人際衝突。最令人驚訝的是,孩子們的總體認知測驗成績也更優異。隨後的幾十項研究也證實了這些發現,包括近年來有關巴爾的摩、芝加哥、費城、揚斯敦、俄亥俄州社區的研究,都發現財產和暴力犯罪發生率與綠植覆蓋率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即綠植覆蓋率越高,犯罪發生率越低。

定期親近自然,可以降低犯罪發生率、緩解壓力,至少其中一條原因是定期親近自然可以提高認知能力。我們知道,在需要時能夠集中注意力,對清晰有效地思考有關鍵的促進作用。我們還知道,注意力非常容易耗盡。根據環境心理學家雷切爾·卡普蘭(Rachel Kaplan)和斯蒂芬·卡普蘭(Stephen Kaplan)的說法,自然景觀可以有效補充注意力資源,補充方式就是促進他們提出的不費力注意(effortless focus)。

身處自然環境,我們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會自動自發地增強。(Edwar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