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如何正確地與別人比?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然而社會生活充滿各種各樣的比較,即使我們自己不去比,我們周圍的人、我們的親朋好友,也經常會下意識地拿我們和其他人對比,所以纔會出現“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老公”這樣的“新物種”。

既然社會比較難以避免,你可以試試從如下三個方面做出改變。

第一,根據比較的目的,調整比較的方向。

爲了提升自己的滿足感和幸福感,我們可以選擇向下比較,也可以避免比較。也就是說,當我們認爲自己在特定領域的能力和表現比較差的時候,我們最好不要在這個領域進行向上的社會比較。

如果比較的目的是給自己增加行動的力量,那麼上行比較可以讓我們產生積極的能量,從而提高得更快,進步得更明顯。通過讓自己相信自己是精英或者上層的一部分,強調自己和比較對象的相似性,我們會感覺舒適、快樂和被接受。

有研究發現,雖然癌症患者一般喜歡下行比較,但他們也希望獲得比自己幸運的其他康復者的信息,從而讓自己產生希望。

還有一些研究發現,節食的人也經常進行向上的社會比較。在冰箱上貼一張比自己瘦的人的照片,不僅能提醒自己留意當前體重,還使自己有了奮鬥的目標、行動的靈感。所以向下的社會比較可能讓我們感覺更好,而向上的社會比較更能激勵我們努力行動。

第二,改變比較的內容,建立多元化的比較體系。

由於各種原因,我們更願意從財富角度去衡量幸福。但人類的成功和幸福其實有着多元化的指標,幸福不光是財富,還包括愉悅的體驗、滿意的關係、愛的感受、生活的意義等多種要素。當我們在比較中減少對財務狀況或者社會地位的關注時,我們就容易在其他方面找到自己的優勢並感到滿足。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競技比賽中成績的高低和職場上收入的多少還算有比較客觀的衡量標準,但現實生活中,誰的日子過得好一些,誰的孩子聰明一些,誰的成就大一些,這些都是複雜的、綜合的概念,沒有絕對的客觀衡量標準。當我們因爲比較而感到不幸福時,不妨想一想,我們在生活中擁有什麼,我們有哪些別人沒有的特長,我們有哪些別人不具備的優勢。也就是說,我們的精神追求、目標和偏好等沒有客觀衡量標準的生活體驗,也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比如,雖然我們的錢不如有些人多,職務不如有些人高,但是我們可能有更健康的身體、更美滿的家庭、更加積極的生活態度、更高的顏值,甚至可能就是更年輕。多元化的比較體系,相對而言更容易讓我們感到幸福、滿足。

因此,我特別提倡人們擁有精神追求。在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之後,精神追求可以給我們無限的精神財富。它不是簡單的否定事實的阿Q精神,而是追求靈性、悟性、善意等感性境界的提升。不妨多一些對自己所擁有的生活的感激,少一些因比別人缺少某物而產生的焦慮,如此才能離幸福更近。

第三,改變比較的對象,做小池塘裏的大魚。

心理學家赫伯特·馬什(Herbert Marsh)和約翰·帕克(John Parker)於1984年提出一個有趣的理論,叫作“大魚小池塘效應”(Big-Fish-Little-Pond Eectt),大魚指的是那些特別優秀的人,小池塘就是和優秀的人相比較差的羣體。

以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爲例。如果他們將自己與那些學習成績更好的人進行比較,那麼他們就會有相對較低的和學業有關的自我評價;如果他們將自己與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比較,他們的自我滿足感就會提高很多。這就像一條大魚在小池塘裏顯得很大,而在大海里反而顯不出什麼優勢。

研究發現,這種“大魚小池塘效應”具有跨文化的普適性。馬什教授等人在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歐洲的26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研究並發現,在能力相差無幾的學生中,在學生平均能力較高的學校裏學習的那部分人,其學業的自我概念評價低一些;反之則更高。

在中國,也有“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俗語。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你是一條優質的大魚,那麼你在適當的時候可以考慮投向小池塘的懷抱,這樣你會更容易產生滿足感和幸福感。不過,“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具體怎麼選,又要回到第一個方面——根據你的目的而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