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博

(二)


”五隻小猴盪鞦韆,嘲笑鱷魚被水淹”幼兒園裏孩子們最喜歡的兒歌。在甘博也有小猴在盪鞦韆,這一蕩就由東漢到了現在——那是一隻銅製的燭臺。


整個燭臺造型是呈樹形,燭臺向四面枝枝杈杈般伸展着九層共十五隻燈碗,鏤空的圓形底盤有兩層,上層均勻的分佈三隻小虎頭,口裏分別吊着一枚碩大的提環;樹下兩隻小猴雙腿崩直,仰頭舉手、張口、歷目,呈接取狀;一層二層呈攀爬狀的共三隻小猴,或手緊、或背挺、或臀翹、或藏尾,或似向下呼又或似向上應;三層則左右各一,呈側身單臂吊環,另一臂呈撈取、援引狀,雙後腿自然蜷曲體側;然四、五層卻各卷出一枚小葉,倦與碗旁;七層左右再現兩隻小猴,皆昂首背直、四手捉住樹幹,提臀翹尾,呈仰視閉口狀,立於樹間;八層,蛇形於樹幹深部的老藤,終於蜿蜒而越出到達九層。


我對於文物、考古是一竅不通,不知道到底是不是東漢的,是不是銅製的,甚至到底是用來點蠟燭還是用來點油燈的,我姑且認爲它是一個銅製的燭臺。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猴子和燭臺本身。


《中國通史》說銅器的冶煉南方比北方發達,猴子和燭臺則是遍佈年方和北方。擁有這樣一座燭臺的人家,一定不是皇室,應爲一盞七枝八杈的樹形燭臺上居然橫七豎八的還蕩着好幾只形態各異的猴子,皇家的尊嚴和體統何在?一定不是市井小人物,整天爲生計餬口奔波的人大概早早就睡了。


馬背上的民族?不太可能,那麼粗狂的性格,不太會如此細膩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因爲它太適合放到一個孩子的房間。那它的主人是誰那?官宦人家、富足的商人、書香門第最有可能。一個三四歲的小公子或是一個四五歲的大小姐最適合,搖搖的燭光裏和媽媽唱着童謠,和爸爸一起習字;忽明忽暗的燭光,照着媽媽懷裏的寶貝和翻騰的小猴子一起閉上眼睛靜靜的睡去。那位小公子或是大小姐也許長大後不會記得那盞燭臺,但她一定記得媽媽的懷抱,他一定是喜歡小動物的。


製作這盞燭臺是怎樣的人和怎樣的一雙手吶?從設計到製作也許一個人,也許多個人,他們生活可能不太富足,整天忙忙碌碌的,但一定是有小孩的而且還不止一個,他們也一定是喜歡小動物的。他們製作時心裏應該平靜和帶着微微的笑意的吧。和金屬打交道的手,一定是非常粗糙的。燭臺也好,油燈也罷,都是需要用柔軟的東西作芯的,用粗糙的手捏一個柔軟的心照亮孩子們的夜,這不就是我們現在一直在追求的工匠精神吧?


我們去的當天,甘博里正在進行古代“中山國”的巡迴展。由於時間的關係,只是坐馬觀花的一過,早前在電視裏就已經有了一些瞭解。


一個文明發達的民族,由塞外整體前往中原內地,卻漸漸的消失在歷史這條河裏,也許文化互溶和中原的分不開了吧。這讓我想到現在大規模的城市改造,也是大規模的轉移人口,大規模的異地就業,大規模的移民海外,那種本民族特有的文化都會和當地的文化互溶,入鄉隨俗其實是一件非常殘酷的事情。


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