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儂軟語裏的文化傳承

跟朋友去嘉定參加《我嘉講壇》的活動。因爲聽說活動地點是在西雲樓商業街內的“杜公館”,所以非常想去看看。這座從寧海西路182號整體搬遷過來的兩層石庫門樓房始建於1926年,是杜月笙生前真正居住過的地方。現在的這幢房子保留了原來百分之八十的建築材料,按原來的內部結構,裝修,還原了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江湖大亨生前的氣派,這也是海派文化容東西方建築風格爲一體的經典。

非常有幸結識了兩位評彈界的大咖級老師。從小跟好婆一起聽評彈,耳濡目染對這門吳儂軟語的藝術非常喜愛。徐惠新老師的《秋海棠》《三笑》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周紅老師作爲“麗調”的傳承人,在書壇一直十分活躍,聲名遠播,但近年來她日漸感到評彈藝術的沒落,所以提出了“文化評彈”的理念,和徐惠新老師一起爲推廣評彈藝術做了很多貢獻。兩位平時除了演出,還大量做公益講座,爲培養下一代積極努力。

今天的講座現場來了九位小同學,他們是嘉定望新小學評彈班的學生。孩子們帶來的唱段是《錢氏家訓》,這篇家訓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寶貴遺產,錢家先祖後唐時期吳越國王錢鏐留給子孫的精神財富。兩千多年來,錢氏家族人才輩出,在近代出了200多位院士,我們耳熟能詳的錢穆、錢鍾書、錢三強、錢學森等都出自這個大家族,追本溯源都離不開家訓的教誨引導。將這篇家訓編成唱段給了孩子們很好的文化滋養。

非常讓我喫驚的是臺上的九位少年學習評彈不過半年。而且今年因爲疫情的緣故他們是通過網絡課程跟周紅老師上課的,直到最近纔有機會一起排練。不過他們今天的表現真的非常出色。有板有眼,字正腔圓,口齒清晰,聲音洪亮,最難得是能把評彈的雅緻韻味表達出來。

周老師給我們介紹這些小朋友都不是蘇州人,只有兩個上海本地孩子,其他都是全國各地的新上海人,在語言上他們沒有先天的優勢,但卻並不妨礙孩子們學習。這羣孩子非常喜歡評彈,平時很努力,而且受得住“罵”,對現在的孩子來說能夠聽得批評是很不容易的。難怪這麼短時間就能學得像模像樣了。老師說指導學生們表演評彈,不僅是希望能培養後起之秀,也是希望能培養更多的觀衆,爲這項傳統藝術開拓新的天地。

在講座上,徐老師爲我們講述了他跟杜公館的緣分,當年他寫《董竹君》的本子還特意去寧海西路找過杜公館,但原址已沒有老建築,周圍的人也不知道此處,沒想到多年以後還有未盡的緣分能來這裏面演出。杜月笙很喜歡評彈,幫助過很多評彈藝人,也算與評彈很有淵源。作爲曾經在上海僅次於電影的表演藝術,評彈有過非常輝煌的時代。“吳頭楚尾水鄉情,江左文采出評彈”融合了說和唱,加上蘇州地區人傑地靈,深厚的文化底蘊讓這個形式簡單的表演門類一點都不簡單。

兩位老師爲我們講述了評彈發展的脈絡,許多評彈大家的軼事,以及這些年他們爲保護傳統評彈做的努力。爲了讓更多人瞭解評彈,兩位老師將傳統唱腔與古典詩詞融合,創作了很多好聽的曲目。今天我們聽到杜甫的《春夜喜雨》和張九齡的《望月懷遠》都是大家熟悉的唐詩,用評彈演唱婉轉悠揚更有意境。徐老師還唱了傳統開篇《西廂記·請宴》讓我聽到了小時候熟悉的味道。最後講座在周紅老師唱的一曲《蝶戀花》中結束。高亢明亮,優美動聽的演唱真是 “清越時猶寒玉在耳,悠遠處有餘韻繞樑。”

許多人會覺得傳統戲曲離我們日漸遙遠,有些曲高和寡。其實時代在進步,藝術家們也在爲傳承和弘揚自己的藝術門類積極努力。有時候多點開放的心態可能收穫更多驚喜。在弦琶琮錚,抑揚頓挫中感受古老評彈的輕柔優美,吳儂軟語的溫婉韻致,感嘆的文化魅力和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希望能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評彈,喜歡過去精緻的生活方式,讓美好的事物能保留得更長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