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無塵 何來塵埃

                 

    蘇軾曾經跟友人一起打坐,互問對方看到什麼了?一者開玩笑說看到一堆屎,一者認真說看到一尊佛。故事雖短,卻能寫出我們凡人心性。​很多時候,我們心爲形役,擺脫不了外界的束縛,無法放棄塵世的執念。被一種精神枷鎖束縛,難以掙脫。當蘇軾在山川江水獲得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時,他用"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淡定看過往,也發出了"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的感慨,那份豁達客觀幾人能比?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塵世中的一切都將在我們心靈打上烙印,俗世的觀念也將是落在每個人心裏的塵,我們無法抹去。我們汲汲於功名,慼慼於自身境遇,很多時候也只是爲富貴名利折腰。就好比古代讀書人不想爲銅臭折腰,他們將古幣稱爲"孔方兄"或者"阿堵物",但是他們在生活中真的能夠不要這些古幣嗎?倘若真的能忘記這惡俗之物,恐怕也不在塵世生活了,更不會刻意去給它們取這樣一些綽號了。有時我們極力想擺脫的也許不是外物,而是我們自身的一些執念罷了。只要我們的心還在塵世,就註定無法擺脫。

        古人曾有畫地爲牢,也有葉公好龍故事流傳,都告訴我們一種符號給我們心裏帶來的巨大影響。我們將自己困在了符號化的語言裏固步自封。我們也會在符號裏尋找精神寄託,比如自古以來古代中華民族將龍作爲民族圖騰,龍的騰飛強大形象深入人心,也表達了人們的一種美好的願望,成爲了人們精神的根,。一種精神的信仰,引領着無數華夏兒女艱難前行併爲之奮鬥不已。這符號已經成爲民族精神之根,在滄桑的塵世浸染中漸漸長成參天大樹,強大着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只因這些圖騰符號高度契合了歷史節點中人們的心理和境遇,成爲了人們共同的信仰,理想和追求。在人們的心裏落下的一顆"塵",雖然看似渺小,但正如某作家所言"時代的一粒塵土,落在個人頭上也可能是一坐大山",正是一粒粒的塵組成了塵世。而堆塵如山,在不同歷史境遇中這山可以是沉穩依靠,給人們心靈依靠,也可以是某些人阿鼻地獄,難以承受之重。既可拯救芸芸衆生,亦可毀滅衆生。你的砒霜可能是他人的飴糖,符號可以是精神世界的阿鼻地獄,也可能成爲他人的一念天堂。

      我們都生活在塵世,塵世的觀念也必將在我們心靈打上烙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若是塵埃,也請盡染,若是心無塵,又何染塵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