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地年輕,認真地老去——心靈是臉孔的雕刻師。

“上週六,一個年輕人死於二十五歲的高齡。”約翰•牛頓這樣寫道。

英國小說家、詩人喬治•梅瑞狄斯在慶祝自己七十四歲生日時說:“我並沒有感覺自己變老了,無論是心靈還是智力。我仍然以一個年輕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世界。”



不能單純地通過外表判斷一個人是否年老,你必須觀察他的精神、氣質、態度。我認識很多年過花甲的人,卻仍然像一個地道的“年輕人”;我也認識一些年方三十的青年,卻已是真正的“老年人”。年老,好似蔓延在腐朽房子裏的大火一樣,放肆地燃燒着青春。

活到人生興味索然、精神蒙上歲月的灰塵、心靈趨於冷漠而麻木時,人就開始慢慢變老了。但是,只要我們還能觸摸生活裏點點滴滴的感動,精神上的熾熱火焰就不會熄滅。

活着,但並未變老。大限將至時,仍有充沛的活力,能掂量早年信仰的深度,最後仍以堅定的信心安然沉睡,這難道不是人們豔羨的命運嗎?

日落通常比日出更爲華美與壯麗,年老自有其樂趣。若能好好地生活,回憶必將是美好的,甜美的滿足感也會油然而生。還有什麼比得上驀然回首時,深覺自己一生沒有虛度的滿足呢?當歲月的遊輪駛進年邁的港灣,在穿越過波濤洶湧的旅程之後,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會有一種難得的平和、圓滿與安然。

有人說:“人越長壽,希望越多。”假若你能對沮喪視而不見,心中長存希望,以接受一切的心去面對各種困難,那麼,歲月就很難在你的眉頭刻上印跡。唯有生活快樂,長壽纔有包票。

韶華會隨水流逝,然而心靈深處的美與恬靜卻不會被沖淡,更不會隨着歲月的衰老而褪去。年長之人應時刻保持沉穩與平和,年輕時的種種躁動與焦慮,此時該歇歇腳了。一種泰然的自在,一份沉靜的思考,一番冷靜的表達,應該是精神豐富之人的基本特徵。

按年齡來劃分年老與年輕,顯然是有失偏頗的。事實上,人們應按照個人的心理狀態、對待生活的態度、人生的志向、思想等來衡量。倘若有人始終能以年輕的心樂觀地面對生活,時刻保持着希望與熱情,那他就應被視爲年輕人,而不應看他們的實際年齡。

長久以來,煉丹師一直苦苦尋覓着長生不老藥,其實這些藥一直存於我們的心中。煉製這些藥的祕訣就是我們健康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因爲一旦擁有這一切,我們就能時刻擁有飽滿的青春活力,所謂的長生不老,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我們的想法往往與相貌有關,相由心生,思想與情感能夠改變我們的容貌。

和諧的心緒有助於延年益壽。擾亂心靈的平靜和諧,會導致一種摩擦,而這種摩擦會加速身體這臺精密儀器的退化。鮮有人知道如何避免那些因環境帶來的種種焦躁與壓抑。

讓心靈常駐陽光,滿懷愉悅、樂觀以及希望吧!讓生活的種種美好、世界的巍峨壯麗、青春的璀璨夢想,以及年輕的氣質環繞着我們,唯有如此,才能讓我們在無情歲月的侵蝕之下青春依舊。

史蒂文森說:“讓我們的心靈中始終充溢着勃發的朝氣吧,讓心靈四季常青。”

將尋樂與青春聯繫在一起,這是多大的一個誤解啊!我們時常聽到人這樣說:“喔!讓年輕人放浪形骸吧。人不風流枉少年。日後,他們自然會遇到各種煩惱。在陰雲到來之前,讓他們盡情歡樂吧。”然而事實是,一個沿着正常人生軌跡行走的人年老時體味的生活樂趣,遠遠比他弱冠之年時的豐富,那種樂趣也更美好,更強烈。

人到中年之後已是自己習慣的產物,似乎很難再生長出新的腦細胞,只能使用之前被開發的功能。

許多人之所以“談老色變”,是因爲年輕時沒有爲退休做準備。他們在生計上耗盡了所有的精力,但同時卻毫無建樹。老年人缺乏心理娛樂,這通常因爲他們在早年沒有打下某種基礎。空虛的心靈易使人深感不安。

若年輕時沒有養成閱讀習慣,日後再想培養此種習慣,抑或鑄就更高雅的閱讀品味,就會十分艱難。很多人覺得,年老會讓人感到極度無趣。

人若是早早地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時刻注重提升自己,博覽羣書,思考真理,感知藝術與美,觀察社會並修正自己的看法,那麼在年老時,他也能發現無限的生活樂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