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地年轻,认真地老去——心灵是脸孔的雕刻师。

“上周六,一个年轻人死于二十五岁的高龄。”约翰•牛顿这样写道。

英国小说家、诗人乔治•梅瑞狄斯在庆祝自己七十四岁生日时说:“我并没有感觉自己变老了,无论是心灵还是智力。我仍然以一个年轻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世界。”



不能单纯地通过外表判断一个人是否年老,你必须观察他的精神、气质、态度。我认识很多年过花甲的人,却仍然像一个地道的“年轻人”;我也认识一些年方三十的青年,却已是真正的“老年人”。年老,好似蔓延在腐朽房子里的大火一样,放肆地燃烧着青春。

活到人生兴味索然、精神蒙上岁月的灰尘、心灵趋于冷漠而麻木时,人就开始慢慢变老了。但是,只要我们还能触摸生活里点点滴滴的感动,精神上的炽热火焰就不会熄灭。

活着,但并未变老。大限将至时,仍有充沛的活力,能掂量早年信仰的深度,最后仍以坚定的信心安然沉睡,这难道不是人们艳羡的命运吗?

日落通常比日出更为华美与壮丽,年老自有其乐趣。若能好好地生活,回忆必将是美好的,甜美的满足感也会油然而生。还有什么比得上蓦然回首时,深觉自己一生没有虚度的满足呢?当岁月的游轮驶进年迈的港湾,在穿越过波涛汹涌的旅程之后,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会有一种难得的平和、圆满与安然。

有人说:“人越长寿,希望越多。”假若你能对沮丧视而不见,心中长存希望,以接受一切的心去面对各种困难,那么,岁月就很难在你的眉头刻上印迹。唯有生活快乐,长寿才有包票。

韶华会随水流逝,然而心灵深处的美与恬静却不会被冲淡,更不会随着岁月的衰老而褪去。年长之人应时刻保持沉稳与平和,年轻时的种种躁动与焦虑,此时该歇歇脚了。一种泰然的自在,一份沉静的思考,一番冷静的表达,应该是精神丰富之人的基本特征。

按年龄来划分年老与年轻,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人们应按照个人的心理状态、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的志向、思想等来衡量。倘若有人始终能以年轻的心乐观地面对生活,时刻保持着希望与热情,那他就应被视为年轻人,而不应看他们的实际年龄。

长久以来,炼丹师一直苦苦寻觅着长生不老药,其实这些药一直存于我们的心中。炼制这些药的秘诀就是我们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因为一旦拥有这一切,我们就能时刻拥有饱满的青春活力,所谓的长生不老,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我们的想法往往与相貌有关,相由心生,思想与情感能够改变我们的容貌。

和谐的心绪有助于延年益寿。扰乱心灵的平静和谐,会导致一种摩擦,而这种摩擦会加速身体这台精密仪器的退化。鲜有人知道如何避免那些因环境带来的种种焦躁与压抑。

让心灵常驻阳光,满怀愉悦、乐观以及希望吧!让生活的种种美好、世界的巍峨壮丽、青春的璀璨梦想,以及年轻的气质环绕着我们,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在无情岁月的侵蚀之下青春依旧。

史蒂文森说:“让我们的心灵中始终充溢着勃发的朝气吧,让心灵四季常青。”

将寻乐与青春联系在一起,这是多大的一个误解啊!我们时常听到人这样说:“喔!让年轻人放浪形骸吧。人不风流枉少年。日后,他们自然会遇到各种烦恼。在阴云到来之前,让他们尽情欢乐吧。”然而事实是,一个沿着正常人生轨迹行走的人年老时体味的生活乐趣,远远比他弱冠之年时的丰富,那种乐趣也更美好,更强烈。

人到中年之后已是自己习惯的产物,似乎很难再生长出新的脑细胞,只能使用之前被开发的功能。

许多人之所以“谈老色变”,是因为年轻时没有为退休做准备。他们在生计上耗尽了所有的精力,但同时却毫无建树。老年人缺乏心理娱乐,这通常因为他们在早年没有打下某种基础。空虚的心灵易使人深感不安。

若年轻时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日后再想培养此种习惯,抑或铸就更高雅的阅读品味,就会十分艰难。很多人觉得,年老会让人感到极度无趣。

人若是早早地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时刻注重提升自己,博览群书,思考真理,感知艺术与美,观察社会并修正自己的看法,那么在年老时,他也能发现无限的生活乐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