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記日記#1361 想喫一口甜點心

2020/10/18 星期天 北京

入院第三天,繼續無聊。

晚飯後,護士姐姐在我牀頭掛了個牌牌,提醒我晚上12點以後不許喫東西,不許喝水。明天上午手術,今晚就要開始準備了。

晚飯是五點鐘喫的,再喫東西估計要到明天晚上了,將近二十個小時不喫東西,不知道能不能扛過來。以前有個詞叫“饔飧不繼”,一天喫兩頓飯的早餐叫“饔”,一般是上午十點喫,六個小時後,下午四點喫的是第二餐,叫做“飧”。吃了上頓沒下頓,就是“饔飧不繼”,日子過的有點難了。我這是遵醫囑,不能喫東西。早點把腳疾解決了,以更矯健的步伐走在尋找喫喝的大道上。

一天三頓飯的習慣沒有多久,大概是進入現代社會後城市中慢慢開始的。明清兩朝還是兩頓飯,官員們早餐一般是早晨五六點,第二餐則是在太陽落山之前。這倒是和我現在的進餐時間差不多。

明清兩朝,上朝時間是夏六冬七,因爲住所有遠近,爲了上朝別遲到,就要提前出發,遠一點的估計四點鐘就要離開家了。這離“饔”還有段時間,距“飧”又過了十個小時,肚子難免會提意見,就需要墊補的喫的保持體力,安神定心。這時喫的東西在漢代稱爲“寒具”,早晨洗漱之後的小食。到了唐代寒具開始被叫做“點心”,南宋吳曾撰寫的《能改齋漫錄》中說:“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爲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

白天鵝賓館的薩其馬

下午那頓“飧”喫過後要過很長時間(下午四點到第二天上午十點,十八個小時)才能喫下一頓“饔”,中間難免會餓,就要喫點東西充飢,點心應運而生。人餓了,容易心神發慌,喫點東西(點心),有安神定心的作用。這個東西既不是饔、飧那類主食,也不是喫着玩的零食,既然要有充飢的作用,必多是一些澱粉含量高的糕餅,如果還能有點甜味就更好了。這個說法很北方,我一直覺得點心就是那些甜味的糕餅,牛舌餅、月餅、桃酥、薩其馬、雞蛋糕等;後來去的地方多了,發現南方人對點心的理解和我不一樣,甜鹹都有,隨時可喫,隨餐而上,餛飩、鍋貼、麪條、小籠、湯圓、醪糟等都是點心,遠比我理解的點心豐富許多。

無論甜鹹我現在都特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