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正面是施予的美德


一天,教授與一個家境富裕卻以調皮搗蛋著稱的學生一起外出散步。

途中,他們看到了小路上放着一雙舊鞋,一看就知道,這鞋子是在附近田地勞作的某個窮人的,天色已晚,他差不多該收工回家了。

頑皮的學生扭頭笑着對教授說:“先生,我們逗下這個人,肯定很好玩,把他的鞋藏起來,然後我們躲到灌木叢裏,看他找不到鞋子會怎麼樣?”

“年輕人,”教授答道,“我們永遠都不應該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傷害別人的基礎上。既然你想開玩笑,不如開另一個讓你更快樂的玩笑。你給他的每隻鞋裏各放一枚硬幣,然後躲起來,看看他有什麼反應。”

學生照教授的吩咐做了,隨後,他們倆躲進附近的灌木叢裏。

不久,那個幹完活的窮人,從田地裏出來,來到了他放外套和鞋子的小路上。他一邊穿外套,一邊穿鞋,突然彎下腰來,看看是什麼東西硌了他的腳,結果,他發現了一枚硬幣。

他奇怪地凝視着那枚硬幣,然後把鞋子翻了過來,看了又看,接着又看了看四周,但周圍一個人影也沒有。於是他把錢放進口袋,又去穿另一隻鞋,當他發現另一枚硬幣後,驚訝之餘,是強烈的感動。他跪倒在地,仰望上蒼,嘴裏唸叨着感恩之語,說自己患病無助的妻子和食不果腹的孩子將因爲這些雪中送炭的慷慨救助,可以渡過難關,他感激上蒼的仁慈。

學生站在那裏,備受震動,眼中滿是淚水。

“現在,”教授說道,“與你先前預謀的惡作劇相比,你難道沒有感到更快樂嗎?”

學生答道:“您給我上了一堂終生難忘的課。我現在終於領悟到這句話的真諦:給予比接受更幸福。”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習慣從善行中感受樂趣,而有些人則習慣從惡行中得到樂趣。但是,總有一天,從惡行裏尋找樂趣的人,會爲自己的墮落而深感羞愧。而那些從對不幸之人的幫助中獲得真正的樂趣的人,則永遠會喜歡善良、可愛、願意幫助別人的自己。

我們時刻都想通過改善自己,讓生活更舒適一點,獲得的幸福更多一點,讓未來更好一點。但是,真正的幸福並不單純是神經系統的一次快感,不是喫喝玩樂帶來的愉悅,也不是內心佔有慾的滿足,而是因爲欣賞自己的高尚行爲,認可自己的奉獻精神而產生的自我認可感和滿足感。每一個善良的想法、每一句真摯的話語,都能讓人有幸福的體驗。

有人說,幸福就像珍珠,每顆珍珠都有其自身的價值,很多的珍珠串在一起時,會成爲更加光彩耀眼的項鍊。

請記住:即使到天涯海角,幸福都只能在你自己身上尋找。

人們遇到的最大難題是:我們尋找的幸福實際上並不存在於易逝的事物上。我們總覺得,在滿足自身慾望或本能慾望之後,就可找到幸福,其實不然。

幸福在於施予,在於行動,而不是一味地索取。這雖是個慾望重重的社會,但是,無論金錢堆積得多高,都不會讓你的快樂多一點。讓人幸福、快樂、悲傷、痛苦的,更多的是內心的感知力,而不是外物的刺激。

幸福的正面是施予的美德,反面則是索取的慾望。

對那些爲別人提供有益幫助的人、勇敢地投身於改善世界或者感染周圍的人、篤實履行職責的人來說,幸福就是獎賞。

我們要有助人爲樂之念,讓世界因爲自身的努力而變得更加美好。小小的善舉、溫存的話語、及時的援手、輕聲的鼓勵、無私的服務、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真摯的友情、雋永的愛情……所有這些都是很簡單的東西,但正是憑藉這些,我們才得以去找尋並捕捉到了那無蹤無影的幸福。

各種不同種族、信仰、教派的表象差異之下,世界其實有一種“合一性”,或叫“統一性”。倘若能真切感悟到這一點,將會消除所有種族仇恨與階級對立的隔閡。我們深知,人類都是同種同源,血管中流淌着相同顏色的血液,有着同樣的本質,共享着同一種博愛的精神。

就像美國小說家威廉•迪安•豪威爾斯說的:“活在世上,並非要慼慼於追求永不可及的個人的物質滿足,而是要爲全人類的幸福不斷努力,纔會讓我們產生真正的幸福感,這是一個從個體到整體的成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