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遊記丨龍門書院,“絲娃娃”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總是出現龍的身影,如在雕塑、繪畫、民俗故事、詩歌裏。

“魚化爲龍”的記載多出自漢代典籍,“鯉魚跳龍門”神話故事的形成約在西漢初年,可能與這一時期“神龍崇拜”的觀念強化有關。

傳說鯉魚跳過龍門,即黃河中游晉陝大峽谷的最窄處,就會變成龍。人們以此比喻中舉、遷升之事。在科舉時代,參加會試獲得進士功名的被稱爲“登龍門”。

“鯉魚跳龍門”既是一個優美傳說的形象,更寄託了祈盼飛躍,交好吉運的美好願望。

貴陽龍門書院在翠微園內,初建於明代,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因紀念貴州巡撫劉蔭樞而更名爲“劉公祠”。劉蔭樞在貴州任職十四年,因清廉和勤於國事,深得人們愛戴,故設祠祭奉。後又沿用了“龍門書院”名字至今。

劉公的家鄉陝西韓城位於黃河岸邊,正是“鯉魚跳龍門”典故的起源地。這一典故激勵人們逆流而進,奮發向上。而明清之際,貴州更是人才崛起,創造了“七百進士六千舉人”;“兩狀元一探花”的驕人成績,被譽爲“俊傑之士,比於中州”。

遊山玩水,瞭解歷史文化和當地風土人情之餘,不可忘的自然是尋找當地美食了。

由“龍門書院”出來,天色已晚,飢腸轆轆,在書院附近我們看到有一家“絲娃娃”餐館,“絲娃娃”據說是一道頗有特色的貴陽美食,聽着名字有些新奇,便走進了餐館。

點好菜一會兒,“絲娃娃”便端了上來,看着就明白了,其實就是素春捲,一塊薄餅裏面捲入多種小菜,薄餅是米粉烙成的。

小菜有:酸蘿蔔絲;胡蘿蔔絲;海帶絲;魚腥草;蕨菜;炒花生;豆乾絲;黃瓜絲;土豆絲;藕絲;豆芽。這些小菜都是熟的。

它的名字由來有兩說法,一是包好的“絲娃娃”很像襁褓中的嬰兒。

另一說法,相傳民國時有婦不孕,求醫不得,遂前往寺廟上香,祈求子嗣。老法師道:要誠心念經,常喫素。並教其製作素餅的方法。不想此事不脛而走,喜食者慢慢多了起來,因“思”與“絲”同音,包裹的各種小菜又是絲狀,因此素春捲便演變成“絲娃娃”了。

早期的“絲娃娃”裏面只放些豆芽、蘿蔔絲和炒黃豆,現在配菜增加了不少,以求色、香、味俱全,五顏六色的藝術感十足,各種素菜 配以酸辣湯計,鮮嫩野味。

“素春捲”製作方法與北京片皮烤鴨相似。將一塊薄餅攤在手心上,添入各種小菜,將其捲起且朝下一端封好口,用小勺子添入醬料,最後用湯勺灌入酸湯,便可以開吃了。由於薄餅的皮很薄,灌入酸湯後喫法也有講究的。要仰面朝天,毫不猶豫的、文雅的將其一次性揉進口中。因着裏面的蘸水極易溢出,順着手指、手掌淌到手臂、脖子,會窘相百出,所以千萬不可分兩次入口。這樣的喫法是不是很藝術又很有儀式感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