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游记丨龙门书院,“丝娃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总是出现龙的身影,如在雕塑、绘画、民俗故事、诗歌里。

“鱼化为龙”的记载多出自汉代典籍,“鲤鱼跳龙门”神话故事的形成约在西汉初年,可能与这一时期“神龙崇拜”的观念强化有关。

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即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的最窄处,就会变成龙。人们以此比喻中举、迁升之事。在科举时代,参加会试获得进士功名的被称为“登龙门”。

“鲤鱼跳龙门”既是一个优美传说的形象,更寄托了祈盼飞跃,交好吉运的美好愿望。

贵阳龙门书院在翠微园内,初建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因纪念贵州巡抚刘荫枢而更名为“刘公祠”。刘荫枢在贵州任职十四年,因清廉和勤于国事,深得人们爱戴,故设祠祭奉。后又沿用了“龙门书院”名字至今。

刘公的家乡陕西韩城位于黄河岸边,正是“鲤鱼跳龙门”典故的起源地。这一典故激励人们逆流而进,奋发向上。而明清之际,贵州更是人才崛起,创造了“七百进士六千举人”;“两状元一探花”的骄人成绩,被誉为“俊杰之士,比于中州”。

游山玩水,了解历史文化和当地风土人情之余,不可忘的自然是寻找当地美食了。

由“龙门书院”出来,天色已晚,饥肠辘辘,在书院附近我们看到有一家“丝娃娃”餐馆,“丝娃娃”据说是一道颇有特色的贵阳美食,听着名字有些新奇,便走进了餐馆。

点好菜一会儿,“丝娃娃”便端了上来,看着就明白了,其实就是素春卷,一块薄饼里面卷入多种小菜,薄饼是米粉烙成的。

小菜有:酸萝卜丝;胡萝卜丝;海带丝;鱼腥草;蕨菜;炒花生;豆干丝;黄瓜丝;土豆丝;藕丝;豆芽。这些小菜都是熟的。

它的名字由来有两说法,一是包好的“丝娃娃”很像襁褓中的婴儿。

另一说法,相传民国时有妇不孕,求医不得,遂前往寺庙上香,祈求子嗣。老法师道:要诚心念经,常吃素。并教其制作素饼的方法。不想此事不胫而走,喜食者慢慢多了起来,因“思”与“丝”同音,包裹的各种小菜又是丝状,因此素春卷便演变成“丝娃娃”了。

早期的“丝娃娃”里面只放些豆芽、萝卜丝和炒黄豆,现在配菜增加了不少,以求色、香、味俱全,五颜六色的艺术感十足,各种素菜 配以酸辣汤计,鲜嫩野味。

“素春卷”制作方法与北京片皮烤鸭相似。将一块薄饼摊在手心上,添入各种小菜,将其卷起且朝下一端封好口,用小勺子添入酱料,最后用汤勺灌入酸汤,便可以开吃了。由于薄饼的皮很薄,灌入酸汤后吃法也有讲究的。要仰面朝天,毫不犹豫的、文雅的将其一次性揉进口中。因着里面的蘸水极易溢出,顺着手指、手掌淌到手臂、脖子,会窘相百出,所以千万不可分两次入口。这样的吃法是不是很艺术又很有仪式感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