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原生家庭和解,是自我接納的開始

上週二,收到知識星球輝哥助理的私信,說輝哥認爲我在“原生家庭”那一期的作業寫得很好,邀請我做一期“輝友開講”。雖然忙着考研想拒絕,但想想這對我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於是就在備課忙完工作的閒暇,在週五寫完文稿,週日晚錄音、剪輯,發給了Dora。當收到邀請與肯定時,內心的幸福感滿滿。

引言:

原生家庭,是我們每個人成長的起點。在這條漫長的自我成長路上,我經常察覺到自我思維、處事模式有很多來自父母的影子,有的塑造成就了我,有的讓我狠狠摔了一跤。

但是否起點就決定了我的終點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起點無法改寫,但我們可以改寫它賦予的意義,從而改寫我們的人生腳本,活出另一種活法。這一切,需要我們從與原生家庭和解開始,不要怨懟反抗它的存在,而是接納它。


內容提綱:

第一部分:我的原生家庭經歷

第二部分:與原生家庭和解的自我改變之旅

1.  給媽媽寫信,解開心結。

2.重新賦予“不值得被愛感”意義

3.勇敢行動,與過去的自己告別

個人介紹

大家好,我是木槿,一個將教育作爲個人使命的老師。生活中,我喜歡讀書寫作、瑜伽旅行,喜歡用心感受生活,記錄成長的點滴,希望能在知識星球鏈接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的視頻號是:終身成長的木槿(目前因備考處於停更中,1月開始會重新日更)


錄音內容:

大家好,我是木槿,很開心能收到輝哥的邀請,跟大家分享我關於原生家庭的一些領悟與思考。

首先,我先簡單介紹我的成長背景,我出生在廣東潮汕,我是我爸媽的第一個孩子,後面還有兩個弟弟。

7歲時,因爲爸爸創業忙工作,家裏兩個弟弟小,我媽照顧不來,就把我寄養在外婆家。生活在陌生的環境裏,我第一次有了被拋棄的感覺,覺得爸媽只愛弟弟們,而我是家裏多餘的人。

這是我與原生家庭一段非常重要的經歷,它在某種程度上塑造了我的性格,也影響了我後面人生的很多故事。

因爲是家裏的第一個孩子,從小我是被教導着要懂事,得多讓兩個弟弟。只有不惹爸媽生氣,不給爸媽增加麻煩,我纔是好孩子。未曾感受過無條件的愛,我潛意識中一直覺得被愛是需要懂事,需要付出的。

對於“不值得被愛感”,我是選擇與父母溝通。一開始我害羞,難以啓齒,就通過寫信,偷偷放在我媽的房門口。一開始我媽沒有回信。但我慢慢發現,我媽對我的態度溫柔了許多,對我也有了更多的關心。高中開始,我選擇跟我媽直接對話,跟她說出我內心的想法,說當年被寄養外婆家我感覺被拋棄了,那年生日我等一整天,等我爸接我回家過生日,但他沒能遵守約定。我媽才坦誠,她們當時忙於生計,不得已才那樣。也一直以爲我是小孩子,以爲我不會想那麼多,沒去考慮我的感受。但是,這些並不代表她不愛我。他們努力的一切就是爲了我們仨。

跟父母溝通後,我才漸漸釋懷過去。相信,父母都是愛自己孩子的,只是他們也是第一次爲人父母,所以也會有所疏忽。就像他們選擇原諒我無心過錯一樣,我也選擇原諒我的父母。敞開心扉溝通,聽到我爸媽表達對我的愛,是我與過去和解的第一步。

接下來,我面對是如何處理內心那份存在已久的“不值得被愛”感。我選擇了讀書,當時讀到了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的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這句話給我很深的影響,因爲它讓我明白,我們所有感受最終都源於自我內心。

我沒有辦法改變外在已發生的事實,過去的傷痛已經發生了,我們能改變的是自己內心如何對待這個事實。我選擇了接納這份感受。重新賦予它意義,讓他成爲我成長的養分。

我現在是一名老師,很多家長都說我很懂孩子的心理,他們家孩子很聽我的建議。其實我並沒有多懂心理,只不過我曾被忽視過,成長中受過一些傷,所以對待孩子,我會更去在意避免犯同樣的錯,給予更多理解與關心,讓學生在我這兒感受到無條件的愛與信任,因此他們更容易被激勵去努力學習。所以現在我反而我很感激我曾經的經歷,因爲它能幫助我成爲一名更好的老師,也幫助到更多孩子健康地成長。

從今年開始,我學着去處理從小養成的過度犧牲付出行爲模式。我已經習慣去體諒他人,委屈自我感受,做大家滿意的事情,我很難去說出“不要”、“我要”、“我不喜歡”、“我喜歡”。

年初時,我看到輝哥寫的那篇以終爲始做人生決定的文章。那時我正在個人感情的痛苦中,我想象了與對方的未來,發現那並不是我要的未來。而我此前捨不得放下,是因爲對方父母很喜歡我,我怕老人家失望;因爲對方當時處於事業低落期,我怕自己離開,他會更受打擊,所以一直想着再磨合相處,也許能找到兩個人合適的相處方式。但帶來的只是自身能量被不斷被消耗,我也失去了生活的嚮往,當時用我朋友的話說,我一身充滿了怨氣。後面,經歷一些事,疫情期間,我提出了分開。這是我第一次主動說“不要”,出於爲自我做打算所做的決定。

這次感情的抉擇,讓我更加堅定了人的行爲模式並非是不可改變的,只要我有勇氣去爲自己負責,做出行動,主動去掌握自己的人生腳本,我是可以書寫出不同的故事與結局的。

在《你當像鳥飛過你的山》一書中,作者塔拉說了這樣一段話:

小時候,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經驗積累,等待抉擇堅定,等待成爲一個成年人的樣子。那個人、或者那個化身,曾經有所歸屬。我屬於那座山,是那座山塑造了我。只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我開始思考,我的起點是否就是我的終點——一個人初具的雛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的真實樣貌。

是否起點就決定了我的終點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起點無法改寫,但我們可以改寫它賦予的意義,從而改寫我們的人生腳本,活出另一種活法。

在每一次事件發生過後,我都會發現這背後有我原生家庭的影子。對於過往發生的事實,我始終是充滿感恩的,因爲每一步都讓我更加靠近真實的自我,更堅定去做自己。與原生家庭不斷和解的過程,是我不斷自我接納,活出自己人生的過程。我感恩我人生的每段經歷,人生沒有白走的路,經歷就是財富。與你們共勉。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謝謝大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