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好眼前的每一位學生,是夢幻泡影

我們時常會陷入一種糾結,但行動上又要作出選擇:

對於混沌大學的課堂而言,最重要的究竟是「選優」還是「培養」?

每個人在這個問題上都有屬於自己的看法,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由衷地達成一致。混沌App上最早亮出的口號就是「一所沒有圍牆的互聯網大學」,線下的課堂現在還經常把「讓改變當下發生」掛在嘴邊。

雖然單獨拿出來看,每一個項目都是由班主任團隊和創新教練團隊精誠協作,都是發自內心地對同學們好,但事實上兩點顯得特別奇怪:

好大學應該是學員想進、大學無奈拒絕的事情,所以建立一所大學最重要的應當是建立吸引力的團隊而不是營銷團隊;
好大學應當是整合社會力量爲學員解決問題的,所以建立一所好大學應當廣泛吸引社會合作、共創學員服務項目,而不是獨力承擔所有。
把「大學」的特性暫時擱置,如果我們單純地看它在「社會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特別容易覺察到:

教育系統本身就是一個向「全社會」輸送合格人才的地方,所以教育不僅僅關乎一套理論,而是要通過理論的推廣促進社會的進步。純粹的理論是沒錯的,但當它本身不能帶來社會影響時它很自然就會被邊緣化,直到社會需要它的時候理論纔會復甦。

尤其是我們身在體系中,我們特別容易陷入一邊羨慕斯坦福產學研一體化的優越性,一邊又說服自己要專注於理論本身、不要輕易地觸碰教育與商業之間的灰色地帶。

但我想說的是,與教育從來都不是單獨的社會存在,它自從出生之日起就是社會統治和經濟發展制度所左右,隨着統治階級的變化和經濟制度的調整,教育系統經常性地被強制中斷和重啓。

教育從業者可以有個人使命,但更應該肩負起社會使命。建立一所沒有圍牆的互聯網大學,某種程度上來講,就是沒有建大學。

教育系統所依存的社會政治系統,要求的是「全員進步」所帶來的國家和民族在世界競爭中競爭力的提升;教育系統所依存的商業系統,要求的是「進步速度差異」可以被識別,以降低企業與人才相互選擇的成本。

有很多的人持有這種態度,這是一種有使命感的態度:

要想建立一個能夠向每個孩子提供機會的學校體系,首要的一步或許就是,認識到學校的服務對象是其現有的學生,而不是他們可能想要的學生。
阿比吉特、埃斯特《貧窮的本質》 第四章:全班最優 – 期望的詛咒

但之所以這種「容易接受」且「打動人心」的觀點在教育系統發展了幾千年之後,還沒有成爲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身邊的常態,就是因爲社會和商業系統一直在「選擇」對本身最有利的教育機構。這一選擇,從來都與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願景無關。

所以我願意說:

教好眼前的每一位學生,是美麗的夢幻泡影
教好眼前的這一位學生,就是使命發出耀眼光芒的時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