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奸似忠(四)--關於齊桓公幾個弄臣的故事

讀了開方、豎刁、易牙的故事,一個比一個過分,從震驚到不可思議,如果不是史書記載,肯定認爲是小說家們的胡編亂造,真應了那句話,現實比文學作品更加精彩和意外。

冷靜下來,站在他們自身的角度設身處地去考慮,並非不可理解。從史書上記載三人後來謀害齊桓公,參與太子廢立之事,說明他們都不是傻子,而且都是極端會算計之人。那麼反推當初他們三個人的所做所爲,也絕不是一時衝動

如果他們的行爲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理性選擇,那麼勢必有更大的期待和野心,只不過善於掩飾而已。我們無從考證這三個人當時的處境和背景,但能夠斷定他們通過這種代價換來的收益是一筆非常划算的買賣

他們的根本目的都非常明確,無非就是要取得齊桓公的信任和寵愛,只是手段極端和殘忍一些而已。在沒有權勢的時候,這種殘忍只能指向自己,而一旦擁有更多的資源,其後果可想而知了。

那麼,他們就不怕被齊桓公識破嗎?這也是三個人的聰明之處。從結果上看,他們的目的或者陰謀最終都達到了,這說明他們做決定之前已經充分考慮了齊桓公的性格特點和做事風格,這種風險和預期收益相比,值得他們去鋌而走險。

那麼,反過來從齊桓公角度去看,他真的就會昏庸到不辨忠奸嗎?其實不然。作爲君王,尤其是守業期間,他首先考慮的是用人風險,而降低風險的最好方法就是使用忠誠度高的人,如果能力和忠誠不能兩全,多數君王會選擇後者。此外,從短期看,寵信他們只是損失君王一點點利益而已,無關社稷的安危。至於任用小人所導致的中長期的不良影響,那只是一個可能,留給時間去證明吧。

由此,我想到企業用人這種情況也比比皆是,雖然沒有關係到江山社稷,也無性命之憂,但道理都是一樣的。一個領導身邊阿諛奉承、表忠心的人多了,那麼勢必會讓真正幹事情的人心寒,時間久了,一旦這種氛圍形成蔓延之勢,就會出現劣幣驅良幣,企業也會日漸衰落。那麼當企業遇到某一個突發事件,就會成爲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貌似偶然,實則必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