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精典格言

鯢影萍蹤整理收藏

(2020年10月19日)

原標題:朱柏廬《治家格言》

來源:蘇州新聞網2016-03-22

朱柏廬先生畫像

治家格言字帖(館閣體)


《朱柏廬治家格言》

晚清名臣鄭孝胥行書


  朱柏廬(1627-1698年),名用純,字致一,崑山人。父親朱集璜是明崇禎八年(1635年)貢生,他設壇講課,教授弟子數百人。崑山疏浚夏駕河,縣令楊永言聘請他擔任總管,他出色地完成了這一工程。朱伯廬從小受到正統的家庭教育,17歲補郡諸生,本來前程光明,不料,19歲那年遭到清兵南下、國破家亡的變故。他的父親朱集璜與舅父丈人陶琰,都在崑山抗清起義失敗後殉國。

  清順治二年(1645年)夏,清兵攻陷南京,南明小朝廷覆滅。之後不到一個月,江浙兩省差不多已落到了滿清的掌握之中。緊接着,清廷向江南民衆發佈了“剃髮令”,要求民衆剃頭並改穿清人服裝,以示效忠,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江南人民紛紛起來反對,其中江陰人民守城81天,英勇地抗擊清兵,清廷派出了數十萬大軍進行血腥鎮壓,一路上還製造了“嘉定三屠”等慘案。

  蘇州的起義失利後,崑山民衆繼續依託堅固的城池,自發組織抗清起義,他們殺了投降派縣令,請來楊永言等故臣鄉紳共同商量守城拒敵之策。一時間,朱集璜、陶琰等著名鄉賢,顧炎武、歸莊等青年才俊,都帶來了自家族人、弟子與鄉勇,參加了這場反清保衛戰。無奈敵衆我寡,崑山陷落。清兵入城後,便大肆屠殺,史料記載,城中死難人數二萬四千餘口。例如顧炎武的兩個兄弟就雙雙戰死,生母何氏被遊騎砍去一條胳膊。

  崑山城破,朱集璜眼見大勢已去,決心以死殉國,即投東禪寺後河而死,赴水前他寫下了《絕命詞》繫於衣帶間,詞曰:“可質祖宗,可對天地,生無自欺,死復何愧?”面對父親殉難,年輕的朱柏廬“晝夜慟哭,痛不欲生”。而他的舅父丈人陶琰得知消息,當晚也自縊而亡,並在衣服的大襟上寫下:“生爲明人,死爲明鬼。”送葬的人把二人的棺木停放在一起,鄉人爲紀念他們,這樣傳唱道:“朱斷斷,陶植植;生同年,死同日;生同學,死同域。”寫下了明末文士反抗異族血腥統治的悲壯一頁。

  朱柏廬保護全家人轉移到一個叫雞鳴塘的鄉下避難,雖然脫身兵火之中,但終因流離失所而十分艱苦。作爲遺民,朱柏廬爲不忘家父壯烈殉國,以不仕二姓的勇氣,毅然放棄了功名仕途,在父親墓邊結廬守孝三年。他遙學晉人王裒,取廬墓攀柏之義明志,從此自號“柏廬”。

  爲師崇道 知行並進

  劫難過後,朱柏廬返回縣城,老家已然空空蕩蕩。此時,一家子人的生活重擔都壓在了朱柏廬的身上,爲了贍養母親、下撫弟妹,朱柏廬只得選擇當一名窮教師。

  作爲教師,朱柏廬“教授後進,孳孳不倦”。他一直教導學生要做個堂堂正正的讀書人,就要以立德爲本。強調讀書要同做人結合在一起,要淡泊明志,要“誠”。他安排課程循序漸進,常常指導學生“欲明夫理,莫如讀書”,“看書之法,莫若切問近思”。他嚴格要求學生,更做到處處以身作則。有學生學不真切,學不紮實,他就“反躬自責,語尤痛切”。他反覆告誡學生:一不可多言妄動;二不可多繁瑣應酬;三是限定的課務一定要完成。朱柏廬所主持的“玉山書院”成爲當時江南一帶著名的書院。

  作爲儒者,朱柏廬恪守程朱理學,提倡“居處恭,執事敬”的人生哲學,主張“知行並進”。他還認識到:“聖賢之道,不離乎事事物物;即事事物物而道生,即事事物物而學在。”承認“事物”是第一性的,而“道”與“學”是第二性的。他在臨終時遺言:“學問在性命,事業在忠孝。”可見在朱氏的唯心思想體系中,具有某些唯物主義認識論傾向,並從封建傳統倫理道德中引申出了強烈的愛國情懷。

  在明末清初批判腐朽理學的思潮中,朱柏廬雖然沒有像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那樣衝鋒吶喊,但他對進步思想表示出折服,特別對顧炎武思想更是推崇備至。例如,他爲《顧亭林先生集》所寫的序言中指出,顧炎武在“天圮地裂、國破家傾、流離奔走、靡有寧宇”的情況下,創造了“極古今所大備”的成就,其學問文章是秦漢以來沒有人及得上的,他稱讚:“先生之學,後世苟有能用之者,雖以之經綸天造、恢張帝略、衽席民生,而翼《五經》以達天地之用,何多讓焉?何多讓焉!”

  從順治十五年(1658年)開始的40年間,朱柏廬逐年記錄下自己對世道人心、倫理教化以及民間疾苦等的關切與思考,直到去世,終於匯成一部融哲學思辯、道德勸勉、評史論文、人生感悟爲一爐的筆記體學術著作《無欺錄》。由於全書纂言紀事以年代先後爲序,這部書可以看作是朱柏廬本人的心路歷程與學術演進史,也是他長期“知行並進”的代表之作。

  節操一生 遺民典範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爲了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網羅天下英才,特開博學鴻詞科,要求各地官府推薦海內名儒,並“護送”(實質是押送)到京城集中候試。面對強大的政治攻勢和誘惑,多數文人只得乖乖地聽從徵召。

  當時,崑山人葉方靄等想要推薦顧炎武,顧炎武當場表示以死相拒。他在給學生潘耒的詩中聲明:“或有金馬客,問餘可共登?爲言顧彥先,惟辦刀與繩!”與此同時,在山東做官的崑山人葉方恆也推薦了朱柏廬,朱氏聞訊,同樣“以死自誓”,表示就是死也不會到清朝上去做官。並再三囑咐已考中解元的弟子王喆生,“自後凡有齒及僕(朱氏的謙稱)一字者”,一定要告訴那些人:“伊人也,怪迂之士,動與時違,而不必置之胸臆也者。”再次表明不仕清廷的態度。

  親戚丘近夫想謀個前程,也去應試,送別時朱柏廬作《丘近夫應博學宏詞之舉,口占贈別》,詩中道:“老謝儒冠服草萊,殘經重抱到燕臺。只愁錯認文園病,特覬金莖賜露來。”埋怨丘近夫,你都五六十歲年紀了,還要去北京謀一官半職,怕只怕入錯了門,將來後悔莫及。丘氏赴京爲官後,兩年間頻頻寄來信札問候,朱伯廬卻未有片紙回覆,其潔身自好可見一斑。

  後來,崑山的縣官想推舉朱柏廬爲“鄉飲賓”,給他一點長者的禮遇,朱柏廬也堅辭不應。爲避人騷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秋,朱氏應席永劼之邀,離開崑山赴吳縣東山鎮席家當教授。那裏位於太湖深處,煙波浩渺,山水相依,遠離城市,朱柏廬非常喜歡,他說:“自以埋跡於此,不使人知我名氏、識吾面目爲幸,則寧寡聞見、受固陋之譏,堅不一出!”這種不合作的態度他終其一生沒變過。

  與之相反,同鄉人王如潛,曾與吳縣陸兆魚等同倡義師,攻打蘇州城。起義失敗後只得亡命天涯,隱居吳越間,王氏所著詩文《天涯集》,朱柏廬居然爲他的集子作了序,這在當時滿清文字獄的背景下,稱得上“膽大包天”。

  當明清之際,作爲被滿清壓迫的漢族知識分子中的一員,朱柏廬時刻不忘國仇家恨,保持了一個明朝遺民的氣節。他的著作《無欺錄》《愧訥集》,都以父親的遺言命名,此心可鑑。梁啓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評價朱氏爲“氣節、品格自能異流俗者”,後世仰慕他的道德文章和遺民風範,把他和歸有光、顧炎武並稱爲“崑山三賢”。

  治家之經 以正家風

  除《無欺錄》《愧訥集》,朱柏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就是《治家格言》,亦稱《朱子家訓》,通篇以修身、齊家爲宗旨,集儒家處世爲人之大成,一經問世便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一開始有人誤認爲這個“朱子”是宋代理學家朱熹,後經歷代考證確認系朱柏廬所作。

  《治家格言》全文500餘字,運用“四六體”寫成,句法對仗工整,語言通俗而又精煉,讀起來朗朗上口,意味深長,循循善誘。《治家格言》把“立德”作爲根本,把“育人”作爲目標,主張做事先要做人;倡導公平厚道、儉樸清廉、誠實待人;主張勤儉持家、敬老愛幼、寬容善良,力戒貪婪勢利、渾渾噩噩、色慾浮華,反對奢靡鋪張、見利忘義、爲富不仁等。其最大特點在於,不引經、不據典,大多采用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日常生活用語,“形象地告訴人們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什麼是值得肯定和讚揚的,什麼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習近平語)

  作爲文化經典和蒙學讀物,《治家格言》 的各種版本層出不窮,其中名言警句,既可由長輩作口頭傳訓,也可寫成對聯條幅,懸掛在廳堂、書房,作爲治理家政、教育子女的座右銘。清中葉以後,許多書法家還喜歡把這一名篇寫成書法作品,其中有杜就田、梁詩正、林則徐、黃自元、黃易、廖綸、劉春霖、鄭孝胥等書法名家。有些寫成字帖供人臨摹;有些寫在瓷器的杯、盆、碗、碟之上;也有些刻成屏風放置堂前;連學生磨墨的墨錠上亦印着“朱子家訓”四個字,目的是做到人人耳濡目染、家家膾炙人口。

  在某種意義上,《治家格言》 就是中國千百年來積澱而成的、具有中國傳統社會特徵的家庭“普世價值觀”,除了個別提法帶有封建色彩外,總體秉持和傳承了中華傳統倫理道德的優秀品質,至今閃耀着“真善美”的人性光芒,如今只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便有極強的現實感召力和生命力。以下簡要介紹其中的名言警句: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是《治家格言》開頭的兩句。毛澤東主席曾用它教育過幹部,他說道:“中國有句古話:‘黎明即起,灑掃庭除’。黎明者,天剛亮也。古人告訴我們,在天剛亮的時候,就要起來打掃。這就告訴了我們一項任務,只有這樣想,這樣做,纔有益處,也纔有工作做。”而話語中還包含了“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的寓意。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目的是勸人勤儉節約,切莫鋪張浪費。朱柏廬認爲父母謀衣食相當辛苦,家中的樁樁件件都是家長用血汗換來的,包含了飲水思源、珍惜資源的意思,已成爲“光盤行動”的重要口號。另外,“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飯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也是從不同的角度強調要養成節儉持家的好習慣。這些都與當下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要求相契合。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綢繆”二字的本意是紮緊房頂上的茅草,泛指修繕房屋。朱柏廬提醒大家,應當趁天還沒有下雨,趕緊把屋漏修好;千萬不要等到口渴想喝水了,纔去挖井。可以引申爲做事情都要事先做好準備工作,不打無準備之仗,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切莫“急來抱佛腳”。

  另外,“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提倡做人要大大方方,教育下一代要講究方式方法,注重身教重於言教。“嫁女擇賢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提倡婚姻雙方少計較物質,更注重人品。“莫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告誡世人要力戒“貪”念,凡事必須把握好一個“度”。“施惠勿念,受恩莫忘”,提倡多做善舉,做好事不留名,並懂得去感恩。“與肩挑貿易勿佔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多溫恤”,是說做人要講究公平交易,對貧困人羣要盡力體恤。“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見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批判了一些人錯誤的財富觀、地位觀和廉恥觀。“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直面善與惡的較量,一把撕下了僞善者的假面具……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鯢影萍蹤

庚子九月初三

於四川古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