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精典格言

鲵影萍踪整理收藏

(2020年10月19日)

原标题:朱柏庐《治家格言》

来源:苏州新闻网2016-03-22

朱柏庐先生画像

治家格言字帖(馆阁体)


《朱柏庐治家格言》

晚清名臣郑孝胥行书


  朱柏庐(1627-1698年),名用纯,字致一,昆山人。父亲朱集璜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贡生,他设坛讲课,教授弟子数百人。昆山疏浚夏驾河,县令杨永言聘请他担任总管,他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工程。朱伯庐从小受到正统的家庭教育,17岁补郡诸生,本来前程光明,不料,19岁那年遭到清兵南下、国破家亡的变故。他的父亲朱集璜与舅父丈人陶琰,都在昆山抗清起义失败后殉国。

  清顺治二年(1645年)夏,清兵攻陷南京,南明小朝廷覆灭。之后不到一个月,江浙两省差不多已落到了满清的掌握之中。紧接着,清廷向江南民众发布了“剃发令”,要求民众剃头并改穿清人服装,以示效忠,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江南人民纷纷起来反对,其中江阴人民守城81天,英勇地抗击清兵,清廷派出了数十万大军进行血腥镇压,一路上还制造了“嘉定三屠”等惨案。

  苏州的起义失利后,昆山民众继续依托坚固的城池,自发组织抗清起义,他们杀了投降派县令,请来杨永言等故臣乡绅共同商量守城拒敌之策。一时间,朱集璜、陶琰等著名乡贤,顾炎武、归庄等青年才俊,都带来了自家族人、弟子与乡勇,参加了这场反清保卫战。无奈敌众我寡,昆山陷落。清兵入城后,便大肆屠杀,史料记载,城中死难人数二万四千余口。例如顾炎武的两个兄弟就双双战死,生母何氏被游骑砍去一条胳膊。

  昆山城破,朱集璜眼见大势已去,决心以死殉国,即投东禅寺后河而死,赴水前他写下了《绝命词》系于衣带间,词曰:“可质祖宗,可对天地,生无自欺,死复何愧?”面对父亲殉难,年轻的朱柏庐“昼夜恸哭,痛不欲生”。而他的舅父丈人陶琰得知消息,当晚也自缢而亡,并在衣服的大襟上写下:“生为明人,死为明鬼。”送葬的人把二人的棺木停放在一起,乡人为纪念他们,这样传唱道:“朱断断,陶植植;生同年,死同日;生同学,死同域。”写下了明末文士反抗异族血腥统治的悲壮一页。

  朱柏庐保护全家人转移到一个叫鸡鸣塘的乡下避难,虽然脱身兵火之中,但终因流离失所而十分艰苦。作为遗民,朱柏庐为不忘家父壮烈殉国,以不仕二姓的勇气,毅然放弃了功名仕途,在父亲墓边结庐守孝三年。他遥学晋人王裒,取庐墓攀柏之义明志,从此自号“柏庐”。

  为师崇道 知行并进

  劫难过后,朱柏庐返回县城,老家已然空空荡荡。此时,一家子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了朱柏庐的身上,为了赡养母亲、下抚弟妹,朱柏庐只得选择当一名穷教师。

  作为教师,朱柏庐“教授后进,孳孳不倦”。他一直教导学生要做个堂堂正正的读书人,就要以立德为本。强调读书要同做人结合在一起,要淡泊明志,要“诚”。他安排课程循序渐进,常常指导学生“欲明夫理,莫如读书”,“看书之法,莫若切问近思”。他严格要求学生,更做到处处以身作则。有学生学不真切,学不扎实,他就“反躬自责,语尤痛切”。他反复告诫学生:一不可多言妄动;二不可多繁琐应酬;三是限定的课务一定要完成。朱柏庐所主持的“玉山书院”成为当时江南一带著名的书院。

  作为儒者,朱柏庐恪守程朱理学,提倡“居处恭,执事敬”的人生哲学,主张“知行并进”。他还认识到:“圣贤之道,不离乎事事物物;即事事物物而道生,即事事物物而学在。”承认“事物”是第一性的,而“道”与“学”是第二性的。他在临终时遗言:“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可见在朱氏的唯心思想体系中,具有某些唯物主义认识论倾向,并从封建传统伦理道德中引申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明末清初批判腐朽理学的思潮中,朱柏庐虽然没有像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那样冲锋呐喊,但他对进步思想表示出折服,特别对顾炎武思想更是推崇备至。例如,他为《顾亭林先生集》所写的序言中指出,顾炎武在“天圮地裂、国破家倾、流离奔走、靡有宁宇”的情况下,创造了“极古今所大备”的成就,其学问文章是秦汉以来没有人及得上的,他称赞:“先生之学,后世苟有能用之者,虽以之经纶天造、恢张帝略、衽席民生,而翼《五经》以达天地之用,何多让焉?何多让焉!”

  从顺治十五年(1658年)开始的40年间,朱柏庐逐年记录下自己对世道人心、伦理教化以及民间疾苦等的关切与思考,直到去世,终于汇成一部融哲学思辩、道德劝勉、评史论文、人生感悟为一炉的笔记体学术著作《无欺录》。由于全书纂言纪事以年代先后为序,这部书可以看作是朱柏庐本人的心路历程与学术演进史,也是他长期“知行并进”的代表之作。

  节操一生 遗民典范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网罗天下英才,特开博学鸿词科,要求各地官府推荐海内名儒,并“护送”(实质是押送)到京城集中候试。面对强大的政治攻势和诱惑,多数文人只得乖乖地听从征召。

  当时,昆山人叶方霭等想要推荐顾炎武,顾炎武当场表示以死相拒。他在给学生潘耒的诗中声明:“或有金马客,问余可共登?为言顾彦先,惟办刀与绳!”与此同时,在山东做官的昆山人叶方恒也推荐了朱柏庐,朱氏闻讯,同样“以死自誓”,表示就是死也不会到清朝上去做官。并再三嘱咐已考中解元的弟子王喆生,“自后凡有齿及仆(朱氏的谦称)一字者”,一定要告诉那些人:“伊人也,怪迂之士,动与时违,而不必置之胸臆也者。”再次表明不仕清廷的态度。

  亲戚丘近夫想谋个前程,也去应试,送别时朱柏庐作《丘近夫应博学宏词之举,口占赠别》,诗中道:“老谢儒冠服草莱,残经重抱到燕台。只愁错认文园病,特觊金茎赐露来。”埋怨丘近夫,你都五六十岁年纪了,还要去北京谋一官半职,怕只怕入错了门,将来后悔莫及。丘氏赴京为官后,两年间频频寄来信札问候,朱伯庐却未有片纸回复,其洁身自好可见一斑。

  后来,昆山的县官想推举朱柏庐为“乡饮宾”,给他一点长者的礼遇,朱柏庐也坚辞不应。为避人骚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秋,朱氏应席永劼之邀,离开昆山赴吴县东山镇席家当教授。那里位于太湖深处,烟波浩渺,山水相依,远离城市,朱柏庐非常喜欢,他说:“自以埋迹于此,不使人知我名氏、识吾面目为幸,则宁寡闻见、受固陋之讥,坚不一出!”这种不合作的态度他终其一生没变过。

  与之相反,同乡人王如潜,曾与吴县陆兆鱼等同倡义师,攻打苏州城。起义失败后只得亡命天涯,隐居吴越间,王氏所著诗文《天涯集》,朱柏庐居然为他的集子作了序,这在当时满清文字狱的背景下,称得上“胆大包天”。

  当明清之际,作为被满清压迫的汉族知识分子中的一员,朱柏庐时刻不忘国仇家恨,保持了一个明朝遗民的气节。他的著作《无欺录》《愧讷集》,都以父亲的遗言命名,此心可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评价朱氏为“气节、品格自能异流俗者”,后世仰慕他的道德文章和遗民风范,把他和归有光、顾炎武并称为“昆山三贤”。

  治家之经 以正家风

  除《无欺录》《愧讷集》,朱柏庐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就是《治家格言》,亦称《朱子家训》,通篇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处世为人之大成,一经问世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开始有人误认为这个“朱子”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后经历代考证确认系朱柏庐所作。

  《治家格言》全文500余字,运用“四六体”写成,句法对仗工整,语言通俗而又精炼,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味深长,循循善诱。《治家格言》把“立德”作为根本,把“育人”作为目标,主张做事先要做人;倡导公平厚道、俭朴清廉、诚实待人;主张勤俭持家、敬老爱幼、宽容善良,力戒贪婪势利、浑浑噩噩、色欲浮华,反对奢靡铺张、见利忘义、为富不仁等。其最大特点在于,不引经、不据典,大多采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用语,“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习近平语)

  作为文化经典和蒙学读物,《治家格言》 的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其中名言警句,既可由长辈作口头传训,也可写成对联条幅,悬挂在厅堂、书房,作为治理家政、教育子女的座右铭。清中叶以后,许多书法家还喜欢把这一名篇写成书法作品,其中有杜就田、梁诗正、林则徐、黄自元、黄易、廖纶、刘春霖、郑孝胥等书法名家。有些写成字帖供人临摹;有些写在瓷器的杯、盆、碗、碟之上;也有些刻成屏风放置堂前;连学生磨墨的墨锭上亦印着“朱子家训”四个字,目的是做到人人耳濡目染、家家脍炙人口。

  在某种意义上,《治家格言》 就是中国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具有中国传统社会特征的家庭“普世价值观”,除了个别提法带有封建色彩外,总体秉持和传承了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优秀品质,至今闪耀着“真善美”的人性光芒,如今只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便有极强的现实感召力和生命力。以下简要介绍其中的名言警句: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是《治家格言》开头的两句。毛泽东主席曾用它教育过干部,他说道:“中国有句古话:‘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黎明者,天刚亮也。古人告诉我们,在天刚亮的时候,就要起来打扫。这就告诉了我们一项任务,只有这样想,这样做,才有益处,也才有工作做。”而话语中还包含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的寓意。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目的是劝人勤俭节约,切莫铺张浪费。朱柏庐认为父母谋衣食相当辛苦,家中的桩桩件件都是家长用血汗换来的,包含了饮水思源、珍惜资源的意思,已成为“光盘行动”的重要口号。另外,“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强调要养成节俭持家的好习惯。这些都与当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相契合。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绸缪”二字的本意是扎紧房顶上的茅草,泛指修缮房屋。朱柏庐提醒大家,应当趁天还没有下雨,赶紧把屋漏修好;千万不要等到口渴想喝水了,才去挖井。可以引申为做事情都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切莫“急来抱佛脚”。

  另外,“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提倡做人要大大方方,教育下一代要讲究方式方法,注重身教重于言教。“嫁女择贤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提倡婚姻双方少计较物质,更注重人品。“莫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告诫世人要力戒“贪”念,凡事必须把握好一个“度”。“施惠勿念,受恩莫忘”,提倡多做善举,做好事不留名,并懂得去感恩。“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多温恤”,是说做人要讲究公平交易,对贫困人群要尽力体恤。“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见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批判了一些人错误的财富观、地位观和廉耻观。“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直面善与恶的较量,一把撕下了伪善者的假面具……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鲵影萍踪

庚子九月初三

于四川古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