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要考試?

2008年,普渡大學的研究者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們做了個實驗,教一羣大學生學外語,就是讓這些美國的學生學習Swahili語。

一開始大家都一樣,一起學一遍。然後,有一組學生每隔一段時間把全部單詞複習一遍,再把全部詞都考一遍;第二組只複習前面考試沒答對的詞,不過考試還是全部詞都考;第三組複習全部單詞,但考試只考以前不會的;第四組,只要是已經答對過的詞,就不再考也不復習。

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掌握單詞的速度都差不多,沒有明顯區別。研究者們說,好了,大家回去吧,過一個星期再來測試一次。在回去之前,他們問這羣大學生,你估計你下週過來,還能記得多少詞啊?大家都說,差不多吧,一半一半吧。

到了第二週,大學生們回來測試,結果跟他們預測的可不一樣。每次考試都考全部單詞的兩組,都能準確地記住80%;而那組考試只考錯詞,但每次都複習全部單詞的,只能記住三分之一左右,比只要答對既不考也不復習的那組強不了多少。

你看,最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不是複習的多少,而是考試的範圍。是考試讓學生們記憶更牢固,重複學習基本上沒什麼效果。

你可能要說,這只是記單詞,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你說得非常對,學習遠遠不只記憶知識點這麼簡單,還要有對知識的深度理解、與已有知識的連接,以及融匯貫通的運用。

2011年,上面那個實驗的第一作者又做了一個實驗,有80位大學生參加,他們分成4組,學習一篇科學文章。一開始都一樣,學一遍。然後有一組就不再學了,他們只學那一次。還有一組重複學習,後來又學了四遍。

第三組用概念圖的方法學習,他們一邊讀材料,一邊畫出學習材料裏各個概念的關係圖。說到這裏,你可能知道,這就是“思維導圖”的方式,用一個節點代表一個概念,用連線表示概念之間的關係,形成一張圖表。學生們需要認真理解和分析所學材料,才能夠用一個有意義的圖形結構把其中的概念組織起來。

最後,還有一組學生怎麼學呢?他們學完第一次之後,進行回憶練習,能回憶多少就回憶多少。回憶完之後,他們再學一次材料、繼續回憶,總共花的時間,跟畫概念圖的學生一樣。

好,都學完了,科學家們去問80位同學:你們覺得,過一個星期來考試,你們還能記得多少啊?

大家可以看看圖,紅色表示只學一次組的預測,他們估計自己能記住70%左右;黃色是學了好幾次的,他們有信心,覺得能記住80%左右;藍色是畫概念圖的同學,他們對自己的預測跟學一次的同學差不多;綠色是回憶練習的同學,他們認爲自己也就能記住60%吧。

過了一個星期,這羣同學回來考試了。這次考試有文字題,考同學們對那篇科學文章裏單個概念的掌握程度,還有引申題,需要把不同的概念聯繫起來回答。

你先猜猜,哪一組答得好?顯然只學一次的那組最差,沒什麼好說的。

其他三組呢?你再看下面這個圖。重複學習組跟概念圖組表現差不多,最重要的是,回憶練習組是其中表現最好的組,他們比所有組都明顯表現得好。

所以你看,回憶練習在這裏就是給自己的小測驗,它倒逼着大腦去提取自己剛學習好的知識。這種小測驗不光能促進學習單個概念的記憶,還能促進深度學習。

相同情況下,考試比複習的學習效果更好。這個現象,在科學界已經被大量實驗反覆證明,被稱爲“提取練習效應”。由於提取練習效應的研究常常用小測驗作爲提取的方法,所以有人直接叫它“考試效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