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芳文.鄉情049]我喜歡詩和遠方,但更愛故鄉的‘土裏土氣’

90後的我,在家鄉生活了接近24個年頭,包括故鄉生活了將近20個年頭。

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也深深地認可這樣的一句話,一直找機會爲喜歡的東西去執着,追求自己人生的意義。

01

先是去了廈門這個海濱城市,在這裏打工的空餘裏,終於開始了詩和遠方的第一站打卡——大海。

當我真真切切地站在廈門的海邊,享受着海風的鹹腥和這異域人與人之間的友善;耳邊傳來那些男女老少在淺海區的嬉戲聲及附近一些閩臺水果小販的叫賣聲。

那一刻,我的內心是激動的,是美好的,終於從書中走到現實,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真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接着,順道去了廈大,感受這所近代以來,一直有着重要影響的大學氣息。我不知道大學應該是什麼樣子纔算好,但是廈大的一切確實讓我喜歡。

後來,隨着不同階段的人生不同思考,流浪南北,一邊在現實的無奈裏去努力生存,一邊儘可能利用機會去體驗詩與遠方的美妙。

先後去了蘇州、北京、南京、武漢。看了看蘇州博物館和園林,對於蘇州的過去和近代有了一個大概的輪廓,讓我更多了對於它的印象;體驗北京這個歷史古都的蒼老和現代的高速發展,感受着它歷史文化特有的氣息及現代都市繁華的一幕幕;南京,這個六朝古都的江南風情,特別是近代以來,它經歷的一次次戰火浩劫及人間煉獄的沉重,還有它特有的歷史繁華的遺蹟;對於武漢這座城市,站在長江大橋和黃鶴樓上,自然地想到古代詩人的那句古詩和一系列發生在這裏的歷史雲煙,真實地感受着這個城市特殊風貌。

離開學校五年,我至今流浪了五年。

所謂詩和遠方,我覺得可以是某一個一直想去還沒有去的地方,也可以是某一個籠統的遠方。例如臺灣環島騎行,也可以徒步南北更或者更遠更遠的地方,都可以是我們不同人的詩和遠方。

大概一個月以前,我很迷茫地找工作,一個南方的姑娘曾問我一句話。

“你將來打算在哪裏發展?是留在遠方的都市還是回到家鄉呢?”

從現實角度來說,這遠方的都市,不管是北上廣深一線還是廈門這樣的二三線城市的遠方,哪怕就是遠方一個不起眼的異鄉小城,對於我而言,都是不可能一直留下的,只是爲了生活,不得不在我人生的這樣一個個小驛站裏駐足。

其次,從自己的故土情懷出發,我還是愛故鄉的,儘管那兒有萬千不足,但依然擋不住愛的魔力。正如一句老話所言那樣。

“金窩銀窩不如俺的狗窩”

況且,我在任何一個駐足的驛站,都不能說是金窩銀窩,只是勉強討生活罷了,於我而言,這永遠都不是人生最後的歸宿……

我想,歸宿大概還是在那個‘土裏土氣’的故鄉里,談不上發展,只是說未來可能先在家鄉某個城市過渡討生活吧。

02

魂牽夢繞着故鄉,步履匆匆走在一個個異鄉都市繁華里活着,我這個漂泊南北的遊子,也有了一些鄉愁。

故鄉,是一個充斥着各種粗野詞彙的地方。特別是在鄰里鄉親或父子兄弟妯娌間爲了一些生活矛盾吵吵鬧鬧的時候,可這畢竟只是偶爾的事,也不能說這是我的故鄉獨有的地方特產。

大多數的日子裏,鄉里鄉親都是樸素的,勤勞的,熱情大方的,就是對於一個路過故鄉的異鄉乞討者,也能給他們盛一碗麪條,一個饅頭給予能力所及的照顧,特別是在我人生的前十五年。

每逢搶種搶收的日子,總是你幫我我幫你,及時把作物種上,把小麥玉米等又及時的搶收回糧倉裏。沒有誰使喚誰一說,無非是合理利用有限的資源。沒有牲口和機械的幫着有牲口機械的鄉親幹活,回過頭他再來幫你,沒有過分計較誰喫虧誰沾光。這也叫‘換工’。

遇到父母需要去賣瓜賣菜走街串巷時,倘若我還沒有放暑假或寒假,往往總少不了去某個嬸子或某個哥嫂等一些鄉親家裏喫碗雞蛋麪或肉絲麪一類好喫的。如果他們家裏有葡萄,無花果等水果時,總會笑着給我一些,帶到學校裏喫。

這簞食瓢飲雖算不上大恩大德,但放到特殊的環境裏去,都依然是值得懷念和感恩的。

當然,這裏還是一個傳統的地方,這裏有種種繁文縟節的規矩和世代相傳的偏見,影響着很多鄉親們。比如喜歡對於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特別是喪事上,很多老人省喫儉用一輩子,最後的歸宿時,家人卻爲了許多虛無的東西,大操大辦,藉着逝者的名義撐起所謂孝子賢孫的名聲;比如對於女孩子,總是處在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裏,如果家裏條件一般,大多都會讓女兒早早輟學打工,來幫家裏供養兄弟求學或幫家裏翻修房子,幫弟兄娶媳婦等。

這只是我人生前十五年,對於故鄉的一個大概輪廓,有好也有不好。如今,又已經過去了十多年,家鄉緊跟時代的發展機遇,故鄉也在不斷改良完善中,形象也有了根本的改變。

如今,每次踏上故鄉的土地,融入故鄉的空氣裏,都會發現一些時代給予它的變化。

從前,隨處可見的土坯房,危房,在故鄉統一部署下,都被一一改造,切切實實的保障了鄉親們的居住環境,那種外面大雨屋裏小雨的情況將不復存在;故鄉那沒有月色的漆黑夜晚,也因爲被裝設了太陽能路燈,讓鄉親們在漆黑的夜色裏出行,也能一路平安;還有其他諸多方面,也就不一而論了。

當然,這都是看的見的好的變化,還有一些不好的問題。比如貧富差距日趨嚴重引起的一系列問題,斷親現象,留守的老弱婦幼問題等。

如今,留守在故鄉的父老鄉親們,雖然物質水平都比從前有了明顯的提升,但喫慣苦日子的他們,大都捨不得在喫穿上去講究,依然在用一把老骨頭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裏勞作。

不年不節的日常裏,回到故鄉,經常看到他們穿着陳舊的外衣,戴着早落伍的帽子,走在故鄉的某個路口邊,隨口跟來往的鄉親用着老俗套的話笑着打着招呼,包括我。

“恁在弄啥哩?喫飯了某?啥時回來哩?現在在哪上班哩?……”

即便知道,這只是一句句客套話,但我還是激動的。因爲,這一句句這樣普通又親切的鄉音,在遠方,幾千裏外的異鄉是多麼缺乏啊!

03

也許,我是玩着泥巴長大的孩子,也許,故鄉的空氣裏還有熟悉的味道,記憶的思緒還未斷線,也許,那兒是孕育我生命和點燃青春年華的地方……

不管如何,真要我去拿任何一個遙遠的詩和遠方跟故鄉做比較進行選擇歸宿,我都會選擇故鄉,都會去愛它。

可能,會有不少農村的朋友疑問。我們農村的孩子,辛苦讀書十多年究竟是爲了什麼?不就是爲了有能力脫離那個‘土裏土氣’的故鄉,緊隨潮流融入城市,給自己及下一代創造一種幸福的根基?

這種想法,有錯?我承認沒錯。不過還是謹慎地告訴你們幾點,特別是能力一般般的人。

其一,爲了融入城市而融入城市,當真幸福?還有諸多一輩子都在鄉下的人難道就不幸福?

其二,背幾十年的房貸,頂着天大的壓力,去奔波勞碌,這就是你追求的幸福?

如果,覺得這就是你的幸福動力,那我無話可說,也不多議論。畢竟,幸福向來是一個開放性問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追求,尊重即可。

沒錯。故鄉是‘土裏土氣’了些。它沒有都市裏車水馬龍的繁華,霓虹燈的閃耀,好的教育或醫療等資源,沒有好的前景等,但是,它有人與人之間基本的親切和慢節奏的生活方式。

這點也是爲什麼許多老人被孩子接到城裏,卻享不了城裏的福,寧願回到故鄉生活的原因之一。

況且動輒數十年的房貸,誰能保證數十年不失業,永遠都是穩定的薪水呢?與其如此,我覺得倒不如努力工作,把房貸的錢拿來爲未來和夢想鋪路。

畢竟,比起遠方的異鄉都市,故鄉在物質生活上都是相對消費低的一個地方。

所以,即便故鄉‘土裏土氣’,有諸多不足,但我都會去愛它,就像愛自己一樣,接受它諸多的不完美。

至於詩和遠方,也許會在現實的無奈裏暫時擱淺一段日子,但絕不會讓它在無奈的現實裏消亡,還會執着的喜歡,像一首歌曲那樣。

“等到我們老的,哪也去不了,你還把我當做手心裏的寶!”
九洲芳文,鄉情徵文

作者簡介:

      簡書創作者,一個熱愛文字,創作文字的業餘小編,一個熱愛生活,爲生活揮灑汗水的打工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