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教育改變人生,你可曾想過,你受的教育只是學完了教科書而已?

作者吳軍,對於知道他的人來說,是個科技弄潮兒,在硅谷都非常有名,也寫過很多評分很高的作品,比如《激盪三十年》、《浪潮之巔》和《見識》。這次推薦的書《大學之路》對於不懂科技的人來說也是不可不讀的佳作,畢竟在互聯網時代出生的人,獲取知識變得易如反掌,但是如何去調用這些知識過上幸福的人生,可能是很多家長和青年人不曾自習思考的問題了。

作爲一名家長,和大多數家長一樣,對孩子的規劃就是簡單的一句話“必須上大學,必須上好大學”,這是非常傳統的亞洲家長對孩子的期待。身爲一名同樣在傳統教育下長大的亞洲家長,我既同意又不敢苟同她的這句話。一方面在大部分國人把孩子當做精英來培養,不允許有其他的路走,不論什麼樣的孩子都要去做精英。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做精英的材料,更不是每個人都想做精英,似乎這方面沒人關心孩子的喜好。同樣,我覺得家長就是孩子的起點這句話太對了,家長什麼樣的格局,孩子就會在什麼樣的框架下長大。我們的傳統教育注重考試分數和排名,而這就該是我們人生的最終歸宿嗎,人生是一個追尋幸福的過程,還是注重排名的比賽呢?


無數迷茫的大學生,被當做天之驕子一樣長大成人,畢業並沒有找到自己的志業,甚至頻頻爆出因爲延畢等壓力導致自殺,年齡還越來越小的趨勢,因爲很多家長、學生甚至社會都沒有思考過爲什麼要上大學?要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恰好,手邊有一本吳軍的《大學之路》,是幫他女兒們選大學的故事以及從事海外大學研究的一本集合體。吳軍畢業於清華大學,先工作再走出國門繼續深造,他的一些思考一定可以啓發對教育、大學感興趣的人。適合家長和年輕人讀一讀,不要再畫地爲牢。

首先,爲什麼要上大學?這個回答明顯的分爲兩派,亞洲代表認爲上大學是階級晉升,高收入的保障;而很多歐洲國家,認爲大學是一些從事某些專業的必要途徑,比如醫生、律師和工程師,而很多特殊的專業技能比如園藝、烘焙、廚師、釀酒師和品酒師,是要通過專業技術學校的學習來完成的。大學裏的內容如果和自己的興趣、能力無關,那麼是沒必要上大學的。並且他們的收入也不低,生活也非常體面。

其次,大學的教育應該分兩個階段:以通才教育爲主的本科階段,以專才教育爲主的研究生階段。在本科生階段,學生們接受的應該是“大行知道(University Knowledge),而不僅僅是“雕蟲小技(Skills)”這個觀點是約翰·紐曼根據牛津大學的教育經驗總結出來的,他在《大學的理念》一書中講到:“如果讓我必須在那種由老師管着、學夠學分就能畢業的大學,和那種沒有教授和考試,讓年輕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學習三四年的大學中選一種,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爲什麼呢?我是這樣想的:當許多聰明、求知慾強、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銳的年輕人聚到一起時,即使沒有人教,他們也能互相學習。他們互相交流,瞭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鮮事物並且學會讀到的行爲判斷力”這纔是通才教育的精髓,爲了保證通才教育,大學不應該限制學生的專業,至少要允許學生換專業。”

還有,對於挑選大學,到底是每年一次的QS排名更重要,還是你想學的專業實力更重要呢?比如,我們都耳熟能詳的8大藤校。比如一個對工程感興趣的學生,是選擇耶魯這樣名氣很大但是工程領域其實非常弱的學校,還是選擇佐治亞工學院和普渡大學這種名氣二流但是在工程領域水平一流的大學,大家就見仁見智了。

很多中國孩子,即便是到了國外也是用在中國的方式去讀書,缺乏的當地人的互動,對所讀大學的瞭解,只是爲了名聲和畢業證,這樣讀回來的孩子難免心裏會有落差,不是大學有問題,是你太一廂情願的以爲大學就是個照本宣科的地方了。這樣學習,又何必出來呢,上上網課就夠了。

對於學習,作者貫穿古今,既瞭解最新現在最優秀的教育理念,也能講清楚中國和其他國家自古以來的學習形態,學習方法以及選拔機制,讓我們不一味的追求在某個大學或者是某個結果,而是迴歸到人的本心,你適合做什麼,如果你想明白這個問題,那麼這本書就是一個理清未來的藍圖;如果你一直深陷課本知識,考試分數和排名,那麼這本書你更應該讀一讀,是時候擡頭看路,跳出你的井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