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武志紅學心理

一位50餘歲的女士,也是成功人士,她對金錢有一種癡迷。儘管她已不再需要掙錢了,因爲她的事業和積蓄足夠她和家人過很富足的生活了,但她停不下來,因爲一旦停下,她的心就會有空空如也的感覺。這種感覺很不好,而要逃避這種感覺,她發現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拼命工作拼命掙錢,錢不斷累積時,她會有一種安全感。

    這例子表明,很多時候,追求成功的心理機制是一種循環。我們不斷地按照一個固定的模式奮勇前進,但其實只是爲了逃避內心的一些受傷感。這個辦法看似有效,因爲我們奮勇前進的時候,受傷感的確似乎沒有了,而成功帶來的富足、榮耀和羨慕,也令我們非常享受。

    然而,一旦陷入這個循環,我們會發現,我們不能停下來。一旦停下來,一種莫名的受傷感就會襲來,而那些所有外在的榮耀似乎都沒有一點力量,可以抵擋這種感受的襲擊。

    於是,我們寧願每天都像高速旋轉的陀螺一樣,一天只睡五六個小時,甚至三四個小時,其他所有時間都在拼命忙碌。但這忙碌,只是爲了不去面對內心那個無法逃避的受傷感。

    許多人失眠,也是因爲同一原因。當像陀螺一樣高速旋轉時,我們繃得非常緊,內心的東西就被忽略被壓制了,但一旦處於放鬆狀態,內心的這些東西就會冒出來,我們就會難受。於是,爲了不難受,我們就不放鬆,但不放鬆,就不可能有很好的睡眠。這也是一個惡性循環,於是你會發現,你越努力,越優秀,失眠就越嚴重。最終,你只好求助於藥物,而這也逐漸成爲一個惡性循環——你對藥物的依賴越來越嚴重,你需要的藥物劑量也越來越大。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有很好的描述:“先是有孤獨,然後又有逃避這份孤獨的執着活動,接着這份執着就變得非常重要,它操縱了你整個人,使你無法看清真相。”

    好好反省一下,看看你外在的優秀究竟有沒有帶給你良好的心態。如果沒有,那麼你一定是將外在條件當成了逃避內在自卑的工具了。如果意識到自己有這個問題,那麼請試着對內在自卑做工作,而這個內在的自卑,一定發生在內在關係模式中,一定是因爲“內在的小孩”對獲得愛與認可沒有信心。

    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

    一切自由、一切真理和一切意義都依賴於個人作出並予以實施的選擇。

    ——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

    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是成爲自己;

    我們天然就有一個精神胚胎;

    童年的關係模式會成爲我們內在關係模式,也即人格;

    我們不斷將內在關係模式投射到外部的人際關係上;

    幸與不幸,是我們在內在關係模式的引導下主動完成的;

    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這是我在《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中提出的六個定律。這六個定律可以概括成一句話:

    我們的根本動力是成爲自己,但這個過程是在關係中完成的。

    自我覺察——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

    相對於“成爲自己”而言,我似乎更看重“關係”,心靈成長的前五個定律,不管怎麼強調“成爲自我”,但大部分篇幅還是放在了關係上。我似乎不斷在強調,要理解關係,要接受關係的實質,要放下對關係另一方的執着,放下埋藏在潛意識深處的改造別人的夢想……

    我爲什麼不把重點放在“成爲自己”上,反而把“關係”當成了重點呢?

    這有兩個原因:第一,我知道我該如何成爲自己,但我不知道你該如何成爲自己,這隻能由你自己去探索;第二,束縛我們走向成爲自己的最大障礙,就是圍繞在關係上的迷霧。假若破除了這些迷霧,理解了關係的實質,懂得放下對別人的執着後,對成爲自己的渴望自動會浮現出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