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話《史記》261:禮義是和諧社會的常識

禮書·06

荀子的禮是要我做,有節制的味道。太史公的禮是我要做,隨心所欲不逾矩,偏引導意味。二者之別,還有點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之別的意思。

今天繼續讀荀子的禮。

1

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辨也。

辨是差別。君子既得到慾望的調養,又喜好調養的分別——不同的類型符號。所謂辨,就是貴賤不等,老少有差,貧富輕重名實相稱。

所以天子乘坐大輅鋪蒲草蓆,是用來養身體的。《史記正義》認爲蒲草爲席,既絜且柔。絜通潔,乾淨的意思,蒲草的乾淨可以祭祀神靈,柔可以調養身體。大輅車兩側常置臭茝,臭讀嗅,是香氣的意思,臭茝也就是香草,用於養鼻;大輅車前有塗飾彩紋的衡,用於養眼;軾前懸掛和鈴,車衡懸掛鸞鈴,緩行的時候鈴聲合乎《武》、《象》二曲,急行的時候鈴聲合乎《韶》樂和《濩》樂,用來養耳;龍旗九斿(音留),用來培養威信;大輅車上畫的伏臥犀牛和蹲坐的虎,鯊魚皮做的馬腹帶,車軛上鑲着金龍裝飾,是用來彰顯威嚴。

《武》歌頌周武王伐紂克殷,《象》也是周代的舞樂,《韶》傳說是虞舜時候的樂曲,《濩》是商湯時期的樂曲。

大輅的駕馬,一定訓練得極爲溫順,然後駕車乘用,是用來養體安身。安全第一。

荀子發問:誰知志士推誠效死要求名節,乃養生安身之本?誰知節約消費能聚財?誰懂得恭敬辭讓所以養體安身?誰知道知禮義文章道理所以涵養性情?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2

人如果只看到生且苟且求生,這樣他必然走向死路;人如果好利而見利忘義,必身受其害;人如果只把懈怠懶惰當做安逸,那他必然陷入危難;人如果把縱情任性爭強好勝當作安樂,就是自取滅亡。所以聖人把情慾統一到禮義的規範下,那麼情慾和禮義兼得!如果把禮義統一在情慾裏,那就是兼失。

儒者就是使人兼得的人,墨者就是使人俱失。這是儒墨的分別。《史記索隱》說墨者不崇尚禮義而強調節儉吝嗇,沒有仁恩。

注:就讀《國語》《尚書》的體會來說,儒家是常識性的,可以說是自然哲學。


3

治辨之極也,彊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

禮是治理國家、辨別名分的最高準則,是國家強盛鞏固的根本,是推行權威的天下伏歸的方式,是建立功名的總綱。

《史記正義》說國以禮義,四方欽仰,沒有攻伐。近悅來遠的道理。以禮義導天下,天下伏歸。以禮義率天下,天下鹹遵。

帝王遵循禮義,所以一統天下,諸侯臣服;不遵從禮義,社稷傾覆。所以堅硬的鎧甲、鋒利的兵器不足以帶來勝利,高城深池也稱不上堅固,嚴刑峻法不足以建立威嚴。遵循禮義之道,這些手段才能行之有效,不遵循此道,這些手段就是廢物。像牧野之戰,商人陣前倒戈,倒黴的是紂王。


打完,收工。

明天,繼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