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明白,就自己去教

再不明白,就自己去教

——“學習金字塔”——

教學是更厲害的學習方法

如果自己動手畫圖,我們能記住50%的信息。那還有沒有更厲害的學習方法,能讓我們記住更多呢?還真有。

1946年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的概念,大概意思是說,人是一種忘性很大的生物,不管當時學得多明白,兩個星期以後還是會“還給老師”。至於還回去多少,會有點兒區別。如果你是通過閱讀文字來學習,就只能記住10%;通過聽講學習,能記住20%;通過看圖學習,能記住30%;通過看影像資料、展覽,現場觀摩這些方式,能記住50%;通過提問、發言、參與討論,一邊互動一邊學習,能記住70%;最後,通過演講、教學、實際操作,能記住90%。

“學習金字塔”

從閱讀、聽課、運用多媒體到現場觀摩、互動討論,再到最後教別人,這個學習效果不斷提升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從“自己學”到“大家一起學”,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化過程。

“學習金字塔”的精華

爲什麼大家一起學要比自己一個人學好呢?這就得講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隱性知識。有“隱性知識”,肯定就會有跟它對應的“顯性知識”。顯性知識指的是可以用文字、圖表、公式來記錄和表述的知識,只要肯花時間,就能照着書本學個八九不離十。但是隱性知識很不一樣,它更多的是教你“怎麼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比如好演員的鏡頭感、好文章的臨場感,只能靠感覺,很難用語言描述。想要學會,必須要跟老師、同學浸染在一起,和環境融爲一體。這也是爲什麼現在特別流行一個詞,叫“沉浸式”,例如沉浸式學習、沉浸式體驗、沉浸式話劇、沉浸式遊戲等。把“沉浸”這兩個字,換成“體驗”或“身臨其境”,就能明白這個意思了。

那具體來說,怎麼運用“學習金字塔”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呢?我覺得有三種方法。

第一,複合感官。複合感官就是把能用的感官都調動起來。就閱讀、聽課這一類傳統的學習方式來說,雖然效率未必很高,但還是得用,還得用好。比如你學《用得上的商學課》,實在記不住的話,你可以看完書再聽一遍音頻,再看看音頻中附帶的小漫畫,然後趁熱打鐵寫一篇筆記,最好調用圖形化思維,畫一幅思維導圖。如果只是“聽”,你就會發現,聽的時候道理都懂,我說的內容你也完全接受,但你過兩天就想不起來了,更別說使用了。因此,關於被動學習這件事,你需要把握一條原則:調動儘可能多的感官,口、耳、鼻、舌、身,能用的都用上。

第二,知行合一。孔子在《論語》裏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的是學過之後得實操練習,只有上手做,才能進一步體會知識的真諦。我在京東的時候,每年都能看見劉強東開電動三輪車去送貨。所以,說起京東用戶對產品和服務有什麼意見,老劉就算不聽主管彙報,不查系統後臺,也能知道得清清楚楚。再好的知識不實踐,也不過就是知道,根本不叫知識。把學到的東西“用上”纔是實踐,就是知行合一,它是把“知道”轉化爲“知識”的唯一途徑。

第三,教學相長。教學是“學習金字塔”中最高效的一種方式。這一點,我感同身受。做天使投資人,做商業顧問,都需要我去世界各地給企業家、創業者講課。講什麼呢?講商業模式,講團隊管理,講互聯網對傳統商業的衝擊顛覆,講資本市場視角下的商業邏輯。可以說,不斷講課的積累,讓我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有了更大的進步。而且講課是一門手藝活,學員聽課有兩個結果,一是覺得這個老師好厲害,二是自己真的變厲害了。後者纔是真的學到東西了。所以,我給自己下死命令,3分鐘一個“段子”,5分鐘一次互動,首先確保學員聽得進去。然後反覆推敲,把沒用的大道理砍掉,把不是“人話”的句子改成“人話”。學員每次給我好評,說能從我這裏學到很多東西,可我真實的感受是,就算已經重複講了很多遍的內容,我自己能學到的也一定比你們學到的多得多。

一句話理解“學習金字塔”:

從自己學到一起學;從被動學到主動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