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位和親公主劉細君,居然嫁給了老頭,公主痛苦從漢朝開始

和親算是漢武帝想出來的“懲罰”,用滿嘴深明大義和犧牲小我的美言,獻上一個女子的一生換得片刻安寧,倒也是一種划算的買賣。

公主和親傳到後代竟然成爲一種約定成俗的風氣,是皇帝們處理外交關係最擅長走的捷徑,這又是漢武帝沒有想到的結局了。

一、出身沉重戴罪身

劉建是漢室裏一個不詳的名字,第一個擁有此名的是劉邦的生母位卑的第八子,被惡毒的呂后趕盡殺絕,並無子嗣活下來。

隔了幾代人後,江都王劉非的兒子也取了此名。這個劉建是個行事荒唐的,舉兵反叛漢武帝,結果被直接鎮壓處置了。

大概漢武帝對此人極其厭惡,也沒有替劉建遮掩他的好色醜事。這劉建的心中毫無禮法規矩,甚至對父親的姬妾和自己的異母妹妹出手,實在惡行滿貫。

更不要提劉建身邊的其他女子,那都難逃劉建的毒手,受到百般折磨和迫害。作爲劉建女兒的劉細君,恐怕生活裏也是躲着劉建走。

在英明神武的漢武帝的鎮壓下,劉建的謀反是不可能成功的,他知道事敗,畏罪自殺。而劉建的妻妾們都被漢武帝下令處死,獨留下了劉細君。

劉細君是個女孩,年歲又小,漢武帝網開一面留下侄孫輩的罪人之女,可不是發了什麼善心,皇室女子對他總是有用的。

自此劉細君被好好養大,知書達理,性格溫婉,這兩點就註定了她不會反抗的性子,“江都公主”的稱謂更是時刻提醒她記得父親的罪行。

長大的劉細君很快就用了“用武之地”,我們先來說說當時的背景。

漢武帝熱衷於討伐匈奴,但戰爭消耗漢朝國力巨大,匈奴一時半會兒不能夠斬草除根,便想着要同其他小國部落聯合。

第一次張騫遊說西域遊牧民族的大月氏,他認爲大月氏長期受到匈奴打壓,會贊同雙方結盟,可大月氏拒絕了,他們有自己的顧慮。

匈奴可是草原上兇悍的野狼,誰要是越過它的存在同漢朝結盟,恐怕匈奴轉頭就會先對付那個敢冒頭的部落小國。

二、無奈和親常思鄉

第二次張騫和漢武帝一商量,找上了內亂的烏孫國,烏孫國正在展開皇權繼位之爭需要援手,他們願意鋌而走險同漢朝結盟。

烏孫國的當權者獵驕靡年紀大了,太子卻突然離世,他想把皇位傳給長孫,引來其他正在壯年的兒子們的不滿。

聽到烏孫國結盟漢朝這個消息的匈奴發怒了,揚言要攻打烏孫國。慌亂的獵驕靡要求漢朝表現誠意,畢竟他們都付出了惹怒匈奴的代價。

漢武帝想起來了劉建罪女劉細君,她已經長到待嫁的年紀,用來和親最合適不過,自己也不會心疼。

這邊許給一個無足輕重的皇室公主,漢武帝開出的嫁妝是要烏孫國獻上西域良馬千匹。內憂外患的烏孫國大出血,送來一千馬匹作聘禮。

真是樁頂划算的“買賣”,要是隨便派出一個公主就能換來千匹戰馬,漢武帝寧願那些藩王多生一些女兒。

烏孫王獵驕靡並不是什麼良配,他的年紀足夠成爲劉細君的爺爺,只是一場政治聯姻。劉細君流着哀愁悲痛的眼淚,踏上遙遠的和親路。

對於這個漢室公主,獵驕靡許給右夫人的位置。陰險的匈奴有了和解拉攏烏孫國的意圖,也派來他們單于的女兒和親,獵驕靡收爲左夫人。

有記載的和親公主就是從劉細君這裏開始的,她開了一個兩國聯姻結交的先例,遠嫁到烏孫國成爲漢武帝的棋子。

三、身葬異鄉無人念

在環境陌生又語言不通的烏孫國裏,獨住在獨立宮室裏的劉細君並不好過。她像是被獵驕靡供起來的擺設,不能隨意接觸。

每個月獵驕靡會定期來劉細君這裏幾次,算是完成一下露臉的任務,事後他更願意摟着本國的妃子們談笑。

孤單和寂寞湧上劉細君的心頭,她不能隨意走動,也沒有人來跟她說話,身邊只有自己從漢朝帶來的宮女侍從。

爲此劉細君寫了一首傷感的詩,表達她身處異國對家鄉的思念,詩詞被傳到漢武帝的面前。難得動了幾分憐憫之心,漢武帝有些可憐這個侄孫女。

憐憫的情感也只是轉瞬一個念頭,漢武帝頂多每年派人去給烏孫國的劉細君送去禮物,權當是緩解她鄉愁的慰問品。

年邁的獵驕靡身體快不行了,他急着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孫子軍須靡,便讓嫁給他的劉細君,再次嫁給自己的孫子。

這是他們的傳統,把女人和王位一同視作可以過繼的財產,獵驕靡也沒有尋求劉細君的意見,已經開始準備軍須靡的繼位大典。

這個消息對於接受儒家教育的劉細君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她派人加急送書信給漢武帝,希望他能想想辦法,不要讓自己嫁給軍須靡。

也許是漢武帝流露出一點點的憐憫,誤讓劉細君以爲他是個有溫情的人。可惜漢武帝給的回覆是讓她以漢朝和烏孫國結盟的大局爲重,要學着入鄉隨俗。

漢朝還要聯合烏孫國攻打匈奴,怎麼可能允許劉細君出了差錯呢?那單于派來的女兒都知道和親的重要,你堂堂漢朝公主更不該矯情。

各種複雜的滋味湧上心頭,劉細君淚眼汪汪地讀着信,知道自己已經是個棄子了。她不得不嫁給了軍須靡,還爲他生下一個女兒。

五年就是劉細君在烏孫國生活的時間,也僅僅五年就讓一個花季少女悄然病逝。劉細君在嚥氣的時候,恐怕也是一種解脫。

在劉細君去世後,漢武帝得知此事,也只是皺了眉毛,又找了一個不得寵的藩王,派他的孫女遠嫁給軍須靡,成爲連接漢朝和烏孫國的紐帶。

歡迎朋友們關注@新語說古今

看更多精彩歷史小故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