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小白投資者進階到成熟投資者

中國的投資者喜歡投債,因爲債券比較安全,收益也不錯。十幾年前有一款保險理財產品,年收益超過13%,非常穩妥,但保本類理財產品的收益持續下滑。現在投資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收益在3%左右,投資貨幣基金,收益在2%左右,長期來看,投資這些品種,看似穩妥,但財富一定會被通貨膨脹稀釋。

相比於國內市場,發達的金融市場,如美國,居民財富甚至是國家財富,有極高的比例投資在股權上。


這張圖是納斯達克指數從2009年至今的走勢圖,指數從2009年的1265點上漲到今天的12074點,11年間的上漲幅度將近10倍,年複合收益率達到22.7%,回報遠超債券。中國的股市,雖然不成熟,但看上證50指數與滬深300指數,這十幾年來也有數倍的上漲表現。

整體股市呈現不斷上漲的事實,在實際投資過程中,投資者的業績呈現“一賺二平七虧”的現象,與實際大盤表現差異巨大。造成這種現象,一部分原因是投資者缺乏投資技巧,另一部分原因是投資者的心理建設尤其在金融市場中表現不夠成熟。前者對於投資表現的影響大概兩成,後者達到了八成。

投資者從七虧的羣體中成長到二平甚至是一賺中,需要大量的學習,不斷成長,可以歸結爲三個方面:

第一、建立正確的投資價值觀;

第二、掌握企業價值分析的方法論;

第三、理解市場定價的內在特質和規律。

巴菲特認爲投資者要學好兩門課,第一是學會給公司估值,第二是瞭解市場如何定價並學會如何利用市場。

投資的過程,是思考的過程。

投資學習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從一開始就建立起投資全局性的視野和思維習慣---就是對影響投資的各個主要方面都具有均衡的理解,對於它們各自的適用範圍和前提以及相互的影響具有辯證的認識。

成功的投資分析本身是優美邏輯和思維的體現,讓人認識投資和市場上林林總總的現象。這是投資給人帶來快樂的另一方面。沒有這種分析之美,投資事業也很難有快樂和持續性可言。

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被信奉爲經典,有一句話經常被引用,即“投資其實很簡單”,似乎在股市中賺錢是一件非常輕鬆和容易的事。巴菲特確實說過“投資其實很簡單”這句話,但巴菲特的原話其實是“投資很簡單,但並不容易”。大多數投資者大大高估了前半句對自己的適用程度,遠遠低估了後半句所隱含的極高壁壘。

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任何一個行業要想獲得超額收益,都需要壁壘,股票投資也不可能例外。每個投資者,都要充分認識到股市是少數人獲勝的遊戲,充分理解投資“簡單但不容易”的內在含義,纔算真正開始了投資,開始有機會進入投資的大門。

由此我們開始今天正式的話題,如何從小白投資者進階到成熟投資者:

第一部分 成熟投資的基本特質

基於文章開頭的引言,我們先來思考第一個問題:

我們憑什麼才能在這樣一個最終註定是少數人獲勝的遊戲中勝出呢?

股價的是由‘每股收益*每股估值’構成,也可以理解爲公司的業績與公司在市場上所獲得估值的乘積。所以,我們要在股市上獲利,需要通過以下途徑:

(1)在估值不變的情況下,公司在未來賣出時的業績高於買入時的業績;

(2)在業績不變的情況下,公司在未來賣出時的估值高於買入時的估值;

(3)公司的業績和估值都高於我們買入時的業績和估值。

在股市中獲利的兩個關鍵變量是:公司未來的業績走向以及市場給予公司的估值。

但要對這兩個關鍵變量的判斷和把握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我們會面臨如下三個困難。

第一道困難來自於‘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因爲公司處於特定的商業環境中,有競爭就沒有100%確定,這需要我們投資者具有敏銳的商業判斷力;

第二道困難來自於‘證券市場定價的複雜性’。股市從本質上而言並非是對企業業績進行交易的場所,而是對企業業績的預期進行交易的場所。

第三道困難來自於‘市場對人性弱點的放大’。股市在某種程度上與賭場很像,他們都幾乎精準瞄準了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弱點:貪婪、恐懼、猶豫、自負、盲目、急躁、患得患失。它是一個人性的放大器,可以用最有效的方式讓人失去理智。

這三大困難是投資者在股市中成功的最大壁壘。因此,能做到克服這三大困難,擁有以下三種能力的人才有可能在股市中成爲最終獲利的少數人,也即‘一賺二平七虧’中的“一”。

一、具備敏銳的商業判斷力

具有敏銳的商業判斷力,對於企業基本面和發展前景能夠深刻認識、準確把握的人。

二、對市場定價機制的深刻認識

深刻理解股價的定價機制,對於風險和機會的動態轉化具有敏銳嗅覺的人。

三、具有強大自我意識,可以克服人性弱點

具有強大自我意識,可以克服自身弱點,能在喧囂和壓力下依然保持理性的人。

我們在瞭解與掌握了上述投資的基本特質以後,在投資過程中會面臨“浮盈”和“虧損”兩種狀態。對此應該如何正確認識呢?

第二部分 正確認識“浮盈”和“虧損”

很多投資者喜歡說:賺錢就是硬道理。在股市裏,賺錢有可能反而是壞事,虧錢反而可能是好徵兆。如果從糊里糊塗的賺,到明明白白的虧,那麼不但不是個壞事反而是一個進步。因爲從長期來看,前者必然會淪落到糊里糊塗的虧,而後者纔開始有機會走向明明白白的賺。

在一段期間內,甚至此期間可以長達幾個月甚至幾年,很多投資者可能都會保持某種“正確性”,但卻忽略了“正確的結果”其實很可能被錯誤的“理由”所支撐。這是股市所特有的現象,即“錯誤的獎勵”。

明明白白的虧,其實是一種反思,在不可持續的糊里糊塗的賺與虧之間,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其實很有限”,而市場“其實很複雜”。開始客觀看待和分析總結自己每一筆投資勝敗的原因所在;開始知道市場的什麼部分是規律,什麼部分其實是隨機事件。經過這個步驟,纔有可能最終走向明明白白的賺,才能使得自己的投資具備可持續性。這種可持續性,不是指在任何時期都可以賺錢,而是指找到了一種可不斷複製、把握了市場長期核心規律的模式化投資方法。

這種方式會階段性顯得“無效”,這不是投資方法的問題,而是任何投資方法必然不可能覆蓋市場的所有時間和特點,但是正確的投資方法是放在一個以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不斷循環中都能表現出有效且可重複,並且時間越長越體現出必然性。相反,幸運只存在於某個特定的時空背景下,時間越長越顯示出其偶然性的一面。

能夠接受長期驗證的“正確的投資方法”,就是選擇盈利的大概率事件。

第三部分 掌握盈利的概率

如果長期持有對標指數的基金,如標普500ETF、納斯達克ETF、上證50ETF等等,我們百分百是盈利的,可在現實中,爲什麼只有十分之一的投資者才能做到盈利呢?

股市裏的慘敗其實大多數都是“自我折騰”的主動性行爲所導致。做投資某種意義上說是在尋求超額收益的“小概率事件”。但“概率小”不是因爲投資真的毫無規律,完全就像六合彩一樣呈現收益的隨機波動,而是因爲市場裏真正明白“什麼是正確的事和願意堅持做正確的事”的人始終是稀缺分子。只要踏出這一步,就會發現投資者的成功事實上恰恰是某種“大概率事件”!

正是因爲這個市場中不懂得、不願意去做正確的事的人太多,這就給了真正覺醒的人更大的機會。如果一個市場中大多數的參與者不理性、缺乏專業知識、賭博心態濃厚,這個市場就越是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巴菲特在爲老師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一書做序言時說道:

投資者能否取得優異的投資成果,這既取決於你在投資方面付出的努力和擁有的知識,也取決於在你的投資生涯中股市的愚蠢程度有多大。股市的行爲越愚蠢,有條不紊的投資者成功的機會越大。遵從格雷厄姆的建議,你就能從股市的愚蠢行爲中獲利,而不會成爲愚蠢行爲的參與者。

巴菲特的搭檔查理·芒格曾說:“我想知道我會死在哪裏,這樣我就永遠不去那個地方。”

很多時候我們思考更多的是怎樣成功,而不是如何避免失敗。這有巨大的隱患:成功可能是多種因素的共振並且可能包含了某些偶然因素,而失敗往往具有更多的共性因素和必然性。

在股市中,投資者一定要注意“絕大多數人”。他們的行爲熱度是市場中的一個指針:他們的特點是每一個成功投資者都需要竭力避免的:他們忽略的正是投資者應該重視的;他們難以忍受的正是我們需要堅持的;他們感到舒適快樂的反而是需要警惕的;他們狂熱聚集的時候我們遠離;他們黯然神傷併發誓再也不碰股票的時候,千載難逢的投資機會往往就在眼前。

投資那麼難,我們小白投資者,甚至沒有金融知識的投資者,是不是就不能投資了呢?並非如此。

第四部分 你有你獨特的投資優勢

專業的基金公司擁有專業的團隊,基金經理大部分都具有很好的教育背景與豐富的投資經驗,與這些豪華背景不相吻合的是,絕大部分的基金產品表現平平。我們大部分投資者沒有如此閃亮的教育背景以及專業的知識,是不是註定了投資表現更加不如這些基金呢?

答案是“不”。

我們必須揚長避短,個人投資者往往具有更大的優勢:

第一、個人投資者不需要像投資機構一樣對行業研究的很寬。

通過專注和長期的跟蹤研究,一些普通投資者對某個公司的整體認識,對其經營規律的理解和價值內涵上的把握超過了大多數機構研究人員。

第二、個人投資者沒有業績壓力。

機構投資者由於存在業績考覈,往往把精力花在第二天、下一週、下個月什麼股票會漲上面。漸漸的,“投資”行爲開始變形,變成了“投機”行爲。這一行爲導致了兩個明顯的結果。

1、企業基本面上任何短期的變動因素都會被市場填補得非常迅速。

2、企業長期競爭優勢和價值創造能力在很多時候會被機構忽略或退居次要。

反映到市場上就是:市場常常因爲一些短期消息造成股票大幅度波動,一個企業即使其長期前景非常值得期待,但只要短期內缺乏強烈的上漲誘因,就會被機構投資者拋棄。

因此,個人投資者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去做一些長期決定性的問題。

第三、個人投資者是個冷靜的觀察者,可以把握到市場真正的聲音。

機構投資者每天被財經新聞包圍着,往往這些都是投資的“雜音”。

我們看很多投資大師本身的投資模式非常“反機構化”。巴菲特與查理·芒格的伯克希爾投資公司管理着數百億美元的資金,只有二十幾名員工;費雪的辦公室非常非常小,公司規模也是迷你型;鄧普頓專門躲開熱鬧的華爾街,把辦公室設在一個偏僻的小鎮;羅傑斯基本上就是一個人在做投資。

投資者應該儘量少去關注市場運行中每天都必然發生的一些漣漪,對於社會發展的大勢和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要進行更多的思考,將企業、商業價值這個“根”與社會經濟變遷這個“勢”結合起來。

真正的成功投資,往往不是消息的整合者,而應該回到商業的本質來看問題---有時“不在此山中”往往是一種優勢。

在明白了上述個人投資者具有的優勢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個人投資者更容易做“價值投資”,而機構投資者,大部分都會走向“投機”。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大家都熟悉的“價值投資”到底是什麼。

第五部分 什麼是真正的“價值投資”

“價值投資”對應的是“投機”。投資和投機區別在於:

1、投資需要深入的研究,而投機缺乏這一嚴謹的過程;

2、投資的回報預期以本金的安全爲前提,而投機並不將安全性放在首位;

3、投資對於回報具有理性的預期,投機則瞄準暴利。

在《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格雷厄姆對這一話題提供了一些新的解釋:投資者和投機者之間最現實的區別,在於他們對待股市的態度。投機者的主要興趣在於預測市場波動,並從中獲利;投資者的主要興趣在於按合適的價格購買並持有合適的證券。

投資的核心在“資”上,決策是基於某種“資產”的性價比。投機的核心在“機”上,決策是基於某種“機會”,這種“機會”可能與資產本身的價值毫無關係。投機者更看重能帶來“擾動”的因素,無論這種因素是宏觀經濟指標的變化,還是某種突發事件的影響,只要有足夠的“擾動”產生就有相應的機會可以把握。而投資者更關注資產所含有的穩定價值,一個最不容易或者最小幅度受到意外干擾的資產,纔是好資產。

貴州茅臺在2012年遭遇塑化劑風波,股價從2012年7月份最高的150元跌到2014年最低35元(按前復權計算),跌去了將近80%的市值。但茅臺的本質並沒有變,消費者的需求也沒有變,造成這一巨大波動的,是市場對茅臺的信息干擾。

如果投資者從2014年最低35元持有至今,在6年時間內上漲了49倍,當然這種算法並不客觀,因爲我們不會在最低點買入。即使按照最高點150元沒有拋,堅持持有至今,我們也在8年內獲得了11.5倍的收益。


對投資者來說,成功的關鍵是理解資產價值和衡量的某種普世規律,對於投機者而言,則需要敏感於各種變化和轉換中稍縱即逝的機會。

股市中虧錢的那部分人,其實都是聰明人。正因爲自持聰明,總在想如何能夠“在最短的時間裏賺最多的錢”,總在探尋“最接近頂點的地方跑路,最靠近底部的地方抄進”。總喜歡“不用下太多笨功夫就能輕鬆賺大錢”。盈利的少數分子看上去像個傻瓜:他們具備一點兒偏執狂基因,信奉樸素的道理,有自知之明,他們覺得“賺大錢、賺快錢”不是自己能力範圍的事,他們認爲“股市同樣具有很高的壁壘,需要持續刻苦的學習”。他們傻傻地在別人的嘲笑聲中買入,在別人的嘲笑聲中守住,又在別人的嘲笑聲中賣出。

真正具有智慧的人會做一些短期看起來很傻但長期會成爲贏家的事情,小聰明的人會做一些短期看起來有利可圖但長期必成爲輸家的事。

所有的價值投資者都遵循着以下幾個不可動搖的原則,他們是價值投資這座輝煌大廈的奠基石。

第一、從企業經營角度看問題。

這種視角下,股票不再是賭博的籌碼,而是企業資產及經營結果的一種所有權。

第二、謹守安全邊際原則。

投資的第一原則是這個遊戲能永遠玩下去,安全邊際的思維模式是區別於所有賭博行爲的最明顯的標誌。

第三、確定自己的能力邊界。

優秀的價值投資者從來不認爲自己無所不能。相反,他們總是耐心地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尋找可靠的機會,而不爲能力圈外的浮華和誘惑所動。

巴菲特對此作出忠告:對投資者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範圍大小,而是你如何能夠確定能力圈的邊界所在。如果你知道了自己能力圈的邊界,你將比那些能力圈雖然比你大5倍卻不知道邊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

第四、瞭解“市場先生”。

“市場先生”是股市所包含的投資者情緒的一種擬人化表述。他每天與無數投資者交易,有時極端保守,有時奮不顧身。我們要了解“市場先生”的脾氣。

第五、建立有效的自控力。

優秀投資者與一般投資者的區別,在於其更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基本的特徵是不易衝動、不讓情感影響判斷力、重視證據和邏輯、不易受到外界壓力的影響而失去正常的思維判斷力。

當然,價值投資領域並非統一風格,著名的投資大師們在一些具體問題上的傾向性也非常明顯。但幾乎所有的投資大師們都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忠告:

第一、不要預測市場;

第二、不要頻繁交易。

預測市場和頻繁交易是普通投資者的最典型特徵,可以這麼說,只要避免這兩種愚蠢的行爲,長期來看就有希望戰勝大多數人。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預測股市是指不要將自己的投資押寶在股市某一個具體時間內的具體走勢,並不代表可以對股市的方向完全沒有判斷。做投資就是判斷未來,某種程度上對股市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判斷是不可避免的。但成功的投資者不會將寶押在對股市的精準判斷上,投資的核心只有一個:資產性價比。對市場的大致觀點對了固然好,錯了也不影響對資產長期價值的衡量和判斷,這是價值投資的根本。

價值投資某種程度而言是對特定性格特徵和價值觀的人的一種獎勵。提升投資素養也沒有捷徑,唯有大量閱讀、持續的觀察和勤奮的思考及聯繫。

具體到投資的步驟,我們該如何去做呢?

第六部分 像投資大師一樣去投資

投資能否獲得巨大的回報,來源於三個要素:

第一、初始投入的本金有多少?

第二、能夠獲得多高的收益率?

第三、能夠持續多長的獲利時間?

如果投入的本金足夠多,獲得的收益率很高,且能夠持續很長時間,就一定能產生巨大的複利收益。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如果初始投入資金是10萬元,不同的年投資收益率和不同的持續獲利時間所得到的投資表現如下:


可以看到,如果你能保持年收益率40%,持續40年,那麼初始投入10萬將增長到700億。這個業績做到並不容易,巴菲特的業績是保持每年22%的增長率,並持續40年。如果我們能保持巴菲特的業績,那麼四十年後,我們的初始資金10萬將增長到2.84億。(表內未列,可自行測算)

綜合來看,有幾點是特別值得正在進行長期財務規劃的投資者所思考的:

第一、在基數非常小的時候,投資並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因爲即使獲得很大的短期收益,依然不足以實現“錢生錢”的規模。這個階段一邊努力學習投資的相關知識,一邊打理好主業,實現可投資資本的持續積累,這可能是最重要的。

第二、當具備初步的投資資本後,選擇在熊市低迷期間入市,重倉並且較爲集中的持有優質的企業是一個決定性的舉措。

在市場極度低迷階段,善於挑選到優秀的股票並且敢於重倉持有,是完成資本的一次原始積累的基本條件。這一階段要避免熊市嚴重虧損,同時把握好牛市帶來資產收益高彈性的機會。

第三、當通過一次暴利的獲利完成原始積累後,資本規模已經初步獲得財務自由。

這之後長期的挑戰在於實現穩健的增長,最重要的是杜絕任何劇烈損失的可能。只要能夠維持較長時間的持續受益,即使年複合收益率很平淡,也足以達到一個令人滿意的最終結果。這一階段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熊市嚴格規避虧損,牛市不追求暴利。

複利原理中“避免虧損”和“可持續性”的特徵,決定了我們必須“有所不爲”,要規避一切可能帶來重大虧損和不可持續的投資行爲。同時我們要選擇下注大概率與高賠率的投資標的。

(概率指的是一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而賠率指的是事件發生後預期盈利與可能虧損的比值,即期望的盈利/可能的虧損。舉個例子,玩骰子擲到6的概率是1/6,這就是概率。開始擲骰子,我支付10元可以讓我玩一局,如果擲到6,我就可以獲利100元,那麼賠率就是100/10=10。)

簡單說,概率指的是投資一個標的有多少賺錢的可能,賠率指的是投資一個標的能夠賺多大的錢。一個好的投資標的,股價有較大概率的上漲可能,同時上漲的空間也要巨大。

通常來說,大概率和高賠率更容易出現在兩種情況下:

1、一個未來具有廣闊發展前景和優秀盈利能力的公司,在現階段尚未被市場充分的理解;

2、市場對於一個知識暫時性陷入困境的企業過分的悲觀,從而給出了匪夷所思的低價。

事實上我們對於企業分析所做的一切,對於商業價值、商業模式、競爭優勢、管理團隊等的嚴格考察其實都不過是爲了提升獲勝的概率(或者說是“確定性”),而對於同樣的基本面狀況市場在不同時刻給出的價格則提供了勝負時所面臨的賠率。

《孫子兵法》說,真正的善戰者,只會耐心等待最有把握、風險機會比最佳的時候再出去“拾起”勝利,所以在外行看起來平淡無奇。---相反那種在危險的戰場上殺個七進七出、津津樂道於自己曾經在險象環生中起死回生的倒問題很大。所以一個投資人的水平往往與其投資生涯所經歷的跌宕起伏和傳奇故事程度成反比。

我們要充分認識“市場風險”,同樣要認識什麼不是風險。在股市中最讓人避之不及的“價格波動”並不是真正的風險,而可能導致“永久性的資本損失”的潛在因素纔是風險。但“大幅超出預計的波動”和“毫無應對準備的波動”卻可能導致一種風險,就是鉅額浮虧和再無後手的被動。

有舍纔有得。什麼都想抓住的人,最終什麼都無法得到。投資不是比誰的動作更快、精力更旺盛,而是比誰看得更深、更遠,誰的主動性失誤最少。那些被浮躁和貪婪驅使而總是在投資上做加法的人,最終會發現所有的加法都變成了減法。

我們會發現,投資回報最大交易的沒有一個是所謂的“精彩交易”。那種從技術層面來說最值得吹牛的,買了就大漲,賣了就大跌的“精彩交易”往往並不會帶來大的回報。真正實現超額回報的,往往都是較長期的傻傻持有。

有句話流傳甚廣,叫做“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是師傅”。在投資界正好相反,“會買的纔是師傅”。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股票的頂部在80元,75元賣出肯定比50元賣出成功得多,從收益率來看前者比後者多賺了50%,距離頂部一步之遙,精彩絕倫。問題是,如果前者的投資成本是20元,後者的成本只有10元。那麼結果就變成了75元賣出的總收益率是275%,而50元賣出的總收益率卻是400%。

在操作中,買點比賣點更容易把握,對價值投資者來說,絕佳的買入機會是具有“標準”的:那就是上佳的安全邊際出現的時刻。在價值投資思維模式下,當一個企業的價格下跌到具有吸引力的安全邊際內,進一步的下跌將會創造更大的潛在盈利機會。即使在繼續下跌的過程中被套甚至浮虧,只要判斷正確,這種浮虧不會造成什麼影響。在上面的例子中,即使股價下跌到最低5元,10元成本的投資者曾經被套了50%,也絲毫不影響後面4倍的收益。

賣點就難把握的多,所以10元成本的投資者根本不用判斷頂部,只要覺得高估,不安全了就可以賣出套現,輕鬆收穫出色的收益率並且承擔了很低的風險。

下面,進一步講講如何糾正大腦潛意識中的錯誤投資思維。

第七部分 我們大腦中的認知偏差

投資是一個關於決策的遊戲,一切結果取決於決策的質量。決策鏈有幾個關鍵性環節值得注意。

1、事實   2、信息   3、觀點   4、判斷   5、理念   6、信仰。

人們的決策鏈的先後順序及強度沿着“事實--->信息--->觀點--->判斷--->理念--->信仰”這幾個層次逐漸展開並且自我認同越來越強大,越到後面的環節對於個人的影響越爲深層次和牢固。熟練的投資者善於區分不同階段並能理性地循序漸進推進最終的決策形成。缺乏經驗的人則往往魯莽和草率地對待決策,經常跳躍性的進展。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謹慎對待“信仰”的形成。“信仰”本質上是“不可以道理計的無條件忠誠”,這種傾向是投資的大忌。無論對投資方法還是投資標的,都應該由提出問題開始,並且在質疑中尋找方案。我們不應該在投資中盲目信仰,但投資確實需要建立一種認識上的堅定。對以企業視角看待投資、安全邊際、價值產生的本質、市場定價機制等投資基石的充分理解和深層次信賴,是建立起強大意志力的關鍵和前提。而清晰地信念和強大的意志力,正是對抗市場噪音和盲目行爲最有效的手段。

我們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認知偏差。投資者永遠不要向任何一個企業表示衷心,更不要成爲某個企業在股市上的代言人。當你那麼做的那一刻,當你越是享受到這種做法所帶來的榮耀和關注時,認知偏差已經開始控制了你。

投資需要極端理性,查理·芒格說:要避免極端強烈的意識形態,因爲它會讓人們失去理智。年輕人特別容易陷入強烈而愚蠢的意識形態當中,而且永遠走不出來。所以要非常小心地提防強烈的意識形態,它對於你們寶貴的頭腦是極大的危險。

在投資決策中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就是:對於複雜的事物不要自以爲是地輕易建立邏輯關係。

經常出現的一種誤解在於,認爲嚴密的邏輯性代表着正確的決策。事實上分析的邏輯性只是思維的程序,卻並不表明其正確性。因爲任何邏輯都是依託在特定的假設條件之上的,一長串邏輯推理中的任何一個重要變量出現錯誤,都可能得出一個“邏輯嚴密的錯誤”。

所以,尋找經營的變量因素更少,更加容易理解的生意,纔是提高投資成功率的關鍵。而能否將投資的結果與精確的市場預測進行脫鉤,更是體現了投資層次的高下之分。

市場上有許多“內部消息”,許多小白投資者特別願意去打探這些消息,這也是造成虧損的來源之一。

大多數的所謂“內部信息”不如沒有,因爲它的存在一方面非常不靠譜,另一方面在其本身不靠譜的基礎上還會給投資者一種特別靠譜的假象和心理暗示。兩者相加就成功實現讓投資成爲七虧中的一員了。

克服大腦中的認知偏差和決策鏈中的信息扭曲的根本方法在於兩點:

第一、搞清楚並且強化自己的能力圈,堅持待在自己的能力圈範圍內;

第二、建立起一套有效評估企業價值的方法體系,對生意、企業、投資建立起框架性的思維方法。

對一個缺乏有效訓練的投資者而言,突然接觸到海量的信息有時候並不一定是好事。企業的分析不是不需要細節,而是需要找到根本之後再去填充細節。通常一個優秀的投資者並非對所投資企業的方方面面都事無鉅細的瞭解,而是具有共同特點,就是對這個企業經營的要害和未來是否值得投資的關鍵點非常清晰。

寫到這裏,就差不多寫完了。

每一個成功的投資者,都是一個持續學習者。

學習與不學習的人,在每天看來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在每個月看來差異也是微乎其微的;在每年看來的差距雖然明顯但好像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但在5年來看的時候,可能已經是財富的巨大分野。等到了10年再看的時候,也許就是一種人生對另一種人生不可企及的鴻溝。

願你早日成爲一個成功的投資者。

--end---

原創不易,大家覺得寫得還不錯,歡迎關注公衆號:東邪惜獨說投資(dongxiexidu_sh)。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