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解讀

9.4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有四種壞心態,人人皆所常有,而孔子是絕對杜絕的:臆測心、期必心、固執心、自我心。

“意”,是臆測,主觀臆斷。

若平時工作生活中,待人接物,對一個人還不瞭解,就臆斷認定別人是什麼人;或一件事尚未發生,你就臆斷它是怎麼回事;那就事事人人都跑偏了。

“必”,是期必,期待着,認爲事情一定會怎樣,如果不符合我的期待,沒達到我的預期,就憤懣不平,不接受,要搞出點動靜來。

“固”,固執心。這比期必更進了一步。期必是心態上不接受,固執則落實到行動上,非要按我的意願來辦!固執的人,別人對他就敬而遠之了。

“我”,自我心。老想着自己,只想着自己。

和人相處,不關注別人的感受,而自己受不得一點點刺激,關注點都在自己身上。

賦能王解讀️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我們還是先來複習一下昨天所學習到的內容。在上一章,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衆。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衆,吾從下。”

說的是祭祀,原先用的麻冕,就是用麻做的很精工織的帽子,由於又費錢又費力又費時,就改成了黑色的絲綢。

這樣做是節儉的,大家同意,我也同意。

而覲見國君的時候,應該先在堂下磕一次頭,到堂上再磕一次頭,而現在省略了堂下那次磕頭。雖然這樣磕頭,覲見的人比較舒服,但這違反禮節,禮數不夠。因此,雖然大家都那麼做,我依然堅持原先的禮節,堂下拜一次,堂上再拜一次。

這說明孔老夫子認爲禮不是不可以改變,是可以變的,但變要看什麼能變,什麼不能變。物質上可以節省,可以節約。但是儀式上,精神上一定要足夠的重視,因爲沒有了儀式也就無所謂內容和精神。

好了,簡單的回顧了一下昨天講的內容,我們來今天學習第9篇的第4章。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翻譯起來好像很簡單,就是有四種壞心態,孔子是讓我們杜絕的,就是不要有這四種心態,分別是什麼呢?不要主觀臆測、不要有期必心、不要固執、不要自以爲是,以自我爲中心。

這四個點非常關鍵,我一一和大家解釋。這中間會引用一些佛家的說法來進行側面的輔助論證。

先說一說這個毋,其實就是無的意思。在過去,毋和無通用,表示否定,就是不要的意思。

毋意的這個“意”,就是臆測,主觀臆斷。

什麼表現呢?就是我們看到或者聽到一件事情,不經過求證,只是主觀的去想,根據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有限的一點知識進行推測也罷,推理也罷,就把推測的,推理的不經過求證,就認爲它是事實。

而不去真正的去追究到底是怎麼回事。比如說我們聽聽當事人的意見,我們去和別人求證一下。

大家現在基本上是天天上網,你會發現,一件事情發生是怎麼回事,大多數人根本就不需要真相!只選擇符合自己立場和情緒的部分就完成斷定了。

所以說大家吵來吵去,然後你說是這樣的,他說是那樣的,到底真相如何?沒有人去管!都覺得自己是正確的,都在想方設法的去論證,而不接受真正的事實。

這個臆測心如果用在社會事件上吐吐槽也就罷了,因爲別人的事嘛,我們操別人的閒心,說些不痛不癢的話,和我們八竿子也打不着,好像還不會造成什麼多大的影響,最多是自己發泄發泄情緒罷了。

但是如果你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待人接物上,對一個人還不瞭解,就臆斷別人是什麼人,或者一件事還沒有發生,你就議論它是怎麼回事兒,那就跑偏了。

想一想,我們有沒有主觀臆測別人的時候?看着他一點什麼事情,就主觀地認爲他怎麼樣怎麼樣,我想一定是有的!

那我們有沒有被別人這樣誤解過呢?肯定也是有的。這種事情在生活中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大家可以仔細琢磨。

這裏給大家留下一個思考題,我們有沒有主觀臆測過別人或者被別人主觀臆測過?

第二個是必,就是期必,期待,認爲事情一定會怎麼樣,必須怎麼樣!如果不符合我的期待,沒有達到預期,就忿忿不平,不接受,要搞出點動靜來。

期必心,炒股票最典型了。比如說,你買了哪隻股票,你就認爲它一定會漲,而且一定會漲到多少,肯定是我們認爲可能會漲,肯定會漲,纔會買的。

但是你到手了你就知道了,它真的會漲嗎?真的會漲到多少嗎?未必!這個時候就不甘心,不達到預期接受不了,繼續下注,加槓桿,要撈回來,結果損失的更多,連本帶利甚至連家底兒都賠光了,結果因此跳樓的人大有人在啊,就是太想要結果了。️

有期必心的人,是不能接受失敗的人,不能認輸的人,或者更準確的說,輸不起。這是非常非常可怕的。

你想要什麼就得有,沒有就不行。我們想沒想到說有一個小孩子,他看上一個東西,就讓你給買,你不給他買就打滾的,有沒有?有的。

那你作爲家長有能力給他買,也無所謂啊~那超出你的能力範圍呢?他要月亮你也給他摘下來嗎,肯定不行。

參加一次演講比賽,我們喊着口號說要拿第一。事實上,後來不但沒有拿第一,可能連半決賽也沒有進去,那我就不過了嗎?

拿第一是是我們的追求,但能達到什麼程度,這還要考慮客觀情況。能拿到冠軍當然好啦,拿不到有什麼關係呢,我盡力了就好了!該我做的,我能做的,我全部做了,那你就已經是心中的冠軍了。而不一定非得說我就拿冠軍,因爲冠軍只有一個,不是人人都可以想拿就拿到的。

在這裏,華杉對“期必心”,解釋的比較多,我再和大家多聊一聊“期必心”。

對別人期望太高,總覺得別人應該對我好,應該給我啥,看見誰都好像欠我情似的。這種期待越大,失望越大,就會覺得人人都對不起我,這世界上真沒好人。

那怎麼杜絕“期必心”呢?有幾個要點。

第一就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我有天大的本事,若天將降大任於我,則我能經世緯國,做出一番大事業。反過來,若命運沒有給我機會,我完全接受,藏之於身,渾身本事,即便是帶進棺材,我也安心自得。

第二,就是接受失敗,認輸買單,若別人幹什麼事沒幹成,輸掉了,我們都認爲很正常。爲什麼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接受不了呢?多少災禍,都是因爲自己不接受、不認輸、不買單,然後不斷追加下注,最後不可收拾。接受是最好的心態,認輸是最大的智慧。

第三,是對他人有期望,朋友可以幫你,但你不能指望朋友啊。我們常說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的心從哪裏來啊?就從零期望來。因爲你對他人零期望,所以他對你做任何事情一點點好事都大於零,你都會感恩。

一件事,你對他期望是10,他給你9,你就覺得:哎,沒達到我的期望,心裏就有點失落,可能會罵他不夠朋友。多少朋友反目,家庭矛盾都來自於相互的期望。

一方覺得你對我太不好了,另一方覺得你還要我怎麼樣!都是期必,相互給對方立了一個標準,相互都沒法滿意。

再來看看第三個,固,就是固執,固執心。這比期必,更近了一步。期必是心態上不接受,固執則落實到行動上,非要按照我的意願來辦。

大家想一想,地球能不能按照我的意願來轉?美國人能不能聽我的話呢?恐怕不能!所以固執的人,就會讓人對他敬而遠之。

我們不能老是固執自己的成見,大家學《論語》,常聽說這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是我們一定是在不斷的學習中,不斷的去和外界溝通和交流,看到比我們好的,值得自己學習的,一定要學,而且要學到手。不善的,要改掉它,不斷的完善自己。

而不是我就這樣了,什麼也聽不進去了,我的就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

咱再說說第四個毋我。就是不要自以爲是,不要過於以自我爲中心。

滿腦子裏的只是自己,只考慮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利益,而不去考慮別人。那是非常危險的,我們在社會上生存, 絕不止是我們自己。

這個世界不是隻爲你存在的,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就怎麼怎麼樣,那是不行的,很危險的,會給自己引來很多煩惱。在佛家有個《金剛經》裏面就特別提到了,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以及無壽者相。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無我,那是相當了不得的。無我就是利他!

我們平時做工作、搞創作,如果不是服務於那件事情的最終目的,而是隻在意自己的表現,這也是一種我,那如果我們真正的是想把那些事做好,那就是幫助別人,那就是無我,那就是利他。

給大家講一個無我的故事,這是南懷瑾老先生講的。

他說他有一個認識的人,本來有肺病。那一次坐着船到澎湖去,結果發生了海難。

有一個船員看見他,覺得他是個老人,就給他一個救生圈,讓他先離船來逃生,他接了救生圈以後仍然很從容,並沒有立即套上。然後看見一個婦人抱着一個孩子,逃上夾板,他就把那個救生圈送給了那對母子。他說,他是有肺病的人,早晚死一樣。

結果這個丟救生圈的船員忙活一陣子以後發現,他還在這兒,就說你的救生圈到哪去了?他也沒吱聲,也沒說我給人了怎麼着。

船員無奈,又找了一個救生圈丟給他,他最後還是沒有用,而是給了另外一個人。結果船沉了,他也沉了,就這麼死了!

他不是自殺,而是真正的把生的機會讓給了別人,這是什麼?真無我!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動的,他覺得別人更值得同情和憐憫。

好,時間也到了,總結歸納起來就是,孔子告訴我們要去除四種心。

不要主觀臆測他人,不要懷着很大的期必心,不要固執我見,也不要以自我爲中心,自以爲是。

能夠做到這四點,你的生活就會少了許多煩惱,你就會能夠與這個社會和諧相處,你也會身心安樂,這是一種修養。

這一共8個字,不只是讓我們記住,記住它很容易。而是要深刻的理解,把它用起來,用起來纔是你的。

明天早晨六點半,我們來繼續學習下一章。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說的是孔子在遇到危險的時候,看看他是怎麼對待的。具體什麼情況,我們明天再說,感謝大家的聆聽,明天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