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相信,傻傻堅持——讀《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

讀完《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我想時光也可以是很慢的,一輩子擇一事而終一生。所有的變遷繁華在回望歷史時也可以是靜謐的,定格在某幅壁畫中某段文字裏。堅守有時比初創是更艱難的,需要一羣簡單相信和傻傻堅持的人。




        對選擇的人之常情。對樊錦詩先生最初的感動不是來自於人物事蹟,也不是來自於感動中國的頒獎詞,而是樊錦詩作爲普通人真實的口述,告訴我們她的理想在變化,她的思想在變化。從想學化學、想當醫生、選擇歷史系到沒有想過會選擇考古,雖然對未來的選擇有過不同的設想,但她從未背離過內心的興趣。從“當時並不想去敦煌”“幾次想離開敦煌沒有離成”“過三四年把我替換出來這個理由讓我看到了一點希望”到最後成爲“打不走的莫高窟人”,讓我們看到,沒有人與生俱來願意選擇艱苦,卻總有人從艱苦中涅槃重生。人在不斷的學習、經歷中逐漸成長,選擇必然會發生很多變化,這是人之常情,但能夠在改變中堅持不變纔是難能可貴。樊錦詩在決定了任何事情之後,都有一顆永不更改的決心,在任何艱難和痛苦的經歷中都能隱忍堅持,如如不動,正是這份“守一不移”的超越更加讓人動容。

        對治學的嚴謹態度。樊錦詩談到北大嚴謹誠實的精神傳統和對自己影響至深的授業老師——宿白先生,他治學嚴謹、博聞廣識,其中提到自己在當學生時也有過“交差了事”的想法,被宿白先生逐頁批閱一條條修改意見記錄下來,說“遇到這樣的老師,學生根本沒有空子可鑽。”到後來樊錦詩自己評議學生論文時也秉承着“做人做事要嚴謹誠實有責任擔當”的學術精神。”

      對使命的敬畏之心。只有對責任擔當懷有敬畏之心,纔會有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敦煌藝術和守望敦煌的前輩們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着樊錦詩的整個生命,“捨身飼虎”的慈悲與奉獻、“堅守大漠、勇於擔當、甘於奉獻、開拓進取”的“莫高窟精神”,讓她懂得了應盡最大的努力使自己在社會和整個人生中實現自身價值。我們常說“使命”,那使命感從何而來?是從“被感染、被影響”中獲得的,是在艱難困苦中汲取的。我想這種使命除了具化到每一項職責擔當,更多的還應當是對一種文化和精神的傳承、是一代人對一代人的影響,是一段歷史對一個未來的啓示。

        樊錦詩說:“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心靈召喚下,成爲真正意義上的那個自我。”那些因外界條件獲得的滿足感總是轉眼即逝,而依靠自己內心力量獲得的幸福感才能日久天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