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心思(1)康德 vs 尼采

2020年的秋分已近,2019年歲末平地而起的COVID-19疫情依然籠罩着多倫多大地。從春到夏又到秋,散步成了這段時日讓人心悸又興奮的生活點綴,也爲半年多節奏紊亂的居家生活增添了些許變奏的拍子。

季節有自己的規律和節奏,人體則與之相隨。故有《內經》的生氣通天論,闡述了天人相應的道理。秋風起時,生命收斂,萬物蕭瑟。散步在秋風中,有一種季節轉換的涼意附着於肌膚,颯爽的氣息透過鼻腔清涼着腦前額葉,傳達着秋的深入。慵懶如我,也抵擋不住季節規律的拍擊,抖一抖神經,隨它振出秋的波形。能否把散步散出自有的節律,只能在散步中求得。散步便散成不停的琢磨。

據說,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的散步十分自帶節律。一生從未離開家鄉的康德因每日遵循嚴格的生活規律而遠近聞名。比如,有他上課的日子,只要他一出門,大家就知道是8點整,根本不需看時鐘。

除了閱讀和寫作外,康德只關心兩件事,一是喫的,一是散步。足見散步在康德心中的重要性。而在散步上,對康德的道德哲學觀不以爲然的尼采(Nietzsche)倒是有同樣的愛好,只是兩人的散步風格大相徑庭。

說是尼采極喜散步,總是縱情於遠足跋涉之中,不在乎山高水深。康德雖愛散步,但不喜流汗,且每次外出散步,必悉心關照自己。散步不會走得很遠,也不會花很長時間。夏天時,通常會慢慢地走,稍覺有汗,便會停到樹蔭下,稍事休息。

我感覺這種散步風格的差異也反映在了他們各自的哲學方法中,尼采固執己見的不顧一切的狂想,康德多方採風的細緻精確的謹慎推理。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去感知世界,然後以各自的方式去解讀世界。

思考形如散步,得循着一定的路徑走去。比如想到康德的長壽(80歲),作爲對比,會想到尼采。尼采非但沒長壽(56歲,46歲始瘋),連生存都比較艱辛。或許因此而離開康德的秩序,對叔本華的生存意志感興趣,繼而在自己求生的強烈慾望驅使下,又拋棄叔本華,開闢了獨領風騷的權力意志之路。不管這是強者如尼采心目中超人的呼聲,還是弱者如生前尼采的吶喊,都顯露着求生、求強大、求超越的來自心底裏的不得安寧的掙扎。

健健康康到80高齡的康德便顯得平靜多了。你看他散步都散得四平八穩有規有矩的,不像尼采那樣求生式的瘋狂散步。好像散步時間越長,走得越遠,越會給自己的壽命添磚加瓦。在康德看來,自己之所以長壽是因爲自己嚴格的生活規律,之所以健康是因爲以鐵的紀律約束自己。這何嘗不是靠着堅定的意志做到的呢?

如果說生命是一種權利,那麼,長壽就是一種特權。只要長壽,說什麼理由都有理。長壽者康德就有那個資格和特權,尼采沒有。從兩位哲學家的情況看,自律有助於身心健康,放縱則於健康不利,哪怕有一個長壽的意志。這個放縱恐怕也包括心理意識上的放縱。我有放縱想象的習慣,不知是否需要約束。

康德認爲影響自己健康的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他對藥用飲食(dietetic medicine,相當於我們傳統的藥膳)所表現的極大興趣。他甚至將其視爲一門延長壽命的藝術來追求。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對更好地生存,對更好的生活的追求,是對後來尼采放在書本中理論中的追求個人及權力意志的生活實踐。個人意志也是康德哲學的底蘊,並非人們慣常總結的那樣總是屈服於理性的駕馭。在他的生活實踐中,意志常常緊隨着自己的感性慾望。

只是在特定的環境中,個人意志的確需要或不得不屈服於社會規矩。比如70年代末上大學期間,爲了給自己懶得早起參加班級跑步找藉口,我總是跟體委和輔導員說散步比跑步好,尤其比長跑方式鍛鍊身體要好。比如跑步會傷身體啊,引起心跳太快,新陳代謝太快會加速衰老呀。有段時間,還動用了緩慢移動的烏龜做散步比跑步好的依據。當然都被當作歪理處理了,個人服從組織。

當了老師後,可以自已做主了。除了自己散步,建議學生和同事朋友多多散步成了我的一種習慣,尤其對那些因跑步受過各種傷的人。近些年來提倡的慢節奏(slow-paced)、慢生活(downshifting)很有點漫步人生的意味。放慢節奏,放慢速度,少一點自我傷害,多一點相互關懷。散步人生不是沒有狂風驟雨,只是“當那烏雲消散,當那風浪平息,天空又是一片晴朗。”

散步中的琢磨發散而跳躍。散步,作爲鍛鍊方式之一,自然對身體有好處,但是否是最好的方式便不可能有結論。散步是否有助長壽,我琢磨着,除了堅持散步的長壽者,誰也沒有資格說。這就是長壽者的特權。但有一點我們可以說,就是散步也好,遠足(hiking)也罷,再喜歡,也需要量力而行,更要安全第一。這不,前幾天,就有位朋友因遠足而在林間坡路上滑落。還好,經檢查只摔成了輕度腦震盪。如果像康德那般謹慎,這腦震盪也是不該有的。

散步的人有時會對跑步的人有種莫名其妙的憐憫。每當看到那些練晨跑的人,大口呼吸地奔跑在瀰漫着汽車尾氣的道路上,腦海裏便浮現出那些人的肺在爲城市污染的空氣進行過濾的畫面。散步是可以在很偏僻安靜的小路上小林子中小公園裏完成的,可以遠離汽車尾氣,甚至遠離住宅的烏煙瘴氣。資料顯示,北美室內空氣的污染程度遠高於戶外(高於戶外2-5倍),房屋周圍聚散着高度污染的氣體。

《紅樓夢》裏說寶玉擔心黛玉飯後貪眠,怕積了食,見寶釵過來與黛玉談笑行食,便放了心。又說賈母飯後便下地,和王夫人說閒聊行食。這裏講的都是飯後聊天有助消食。不知從何時起,散步成了消食養生的手段,遂有“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說法。

記得大學時,西南聯大畢業的姚老教授給我們講了一則笑話,說的是很久以前的一天早晨,有一富一窮兩個倫敦人在街上散步相遇,打過招呼後,便問對方因何這麼早出來散步。富人說出來散步是爲了找點食慾,窮人說出來散步是爲了減少食慾。同學們笑過之後,一邊可憐那窮人,一邊紛紛不解散步怎麼會減少食慾?這疑問直到前幾年纔得到科學實驗後的解答,原來早起適當的散步的確可以減少食慾。看來,民間智慧遠遠走在科學之前。或者反過來說,很多科學實驗證明的都是早已普及的民間智慧。

秋風起時,心思也會隨着落葉飄零。散步在秋風中,依然可以帶來身心的雙重愉悅。在落葉遍地中,可以體驗秋風,可以看天高雲淡,可以聽雁過留聲。就算有滿心的秋愁,也可以掛到彎彎的新月上,接夜的秋露,或晨的秋霜。騰出空間,用來思考,用來溫故,甚至還可以用來異想天開。散步不單單給身心帶來愉悅,散步還可以放飛心思,只要有把握收得回來。

2020-09-2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