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架構中你需要了解的概念-之一

作爲一個做2B產品的新人交互設計師,我在工作中發現除了要深入瞭解業務之外,信息架構也是一項重要的技能 。

雖然很多需求文檔已經給出大概的信息架構,但要是想成爲一個合格的交互設計師,拿到需求文檔的時候,不要想當然地以爲產品經理都是對的,要懷有批判精神,瞭解用戶的使用場景,瞭解文檔中數據的含義與業務邏輯,把文檔中的信息抽取出來,打散重組,畫出數據流。看看當前的架構是否最優,任務流中是否有重疊的地方,是否可以合併,或有沒有其他更優的解決方案。2B公司業務邏輯複雜、產品繁多,要是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很多時候會讓一個交互設計師負責一個產品,所以想要在交互的路上長遠發展,一定要學會把信息打散重組,培養架構信息的能力。

每次說起信息架構,大家都很難準確定義它到底是做什麼的。很多時候我們畫的信息架構,一般都是從上到下,從產品導航開始,列出下一級內容。要是讓我們從0到1去架構一個產品或者從1到10優化一個產品的架構,我們應該如何入手呢?

學如何架構信息之前,我們先從信息架構是什麼,爲什麼要用到信息架構,瞭解你的用戶這三方面來介紹信息架構。

一、信息架構是什麼

信息架構是一種系統、全面且整體的組織信息的方法,讓信息容易被用戶查找和理解,同時可以在用戶需求和商業目標之間取得平衡 。

《Web信息架構》中說到,優秀的信息架構應能平衡用戶、內容、情景。

用戶指產品受衆,包括受衆的需求、任務、行爲、心理模型;

內容指構成產品的‘材料’,包括文檔\數據類型、內容對象、數量、現存架構;

情景指商業情景,包括商業目標、資金、技術、設備、資源等限制。

拿微信作例子,這是一個優秀的信息架構,能平衡用戶、內容、情景的產品。微信前期定位做熟人社交,到現在已經定位爲一種生活方式了。

用戶方面,微信的受衆爲有社交需求的人羣,希望能更快更省地社交。從微信的頭屏能看出,微信的核心功能依舊是快捷社交。

內容方面,微信發展到現在,系統用戶量級呈指數增長,功能也有剋制地增長,從聊天到朋友圈到訂閱號服務號到微信錢包紅包等一系列功能,滿足了絕大部分用戶需求,很多新功能、高頻功能也巧妙地隱藏了起來,比如訂閱號公衆號在聊天記錄列表裏、朋友圈在’發現’的tab裏等,這麼做能保持信息架構的寬度,避免過多重點而失去焦點。

情景方面,微信滿足大部分用戶使用場景,同時也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比如在朋友圈根據用戶畫像投放廣告、增加購物,遊戲入口、微信錢包接入第三方應用等。

二、爲什麼要架構信息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想清楚用戶用你的產品原因是什麼。

用戶用你的產品,因爲他們有信息需求。

但是爲什麼很多團隊辛辛苦苦花了1年時間做了1個產品,用戶安裝後看了三分鐘就無情卸載掉你的產品?

因爲你產品的信息不符合用戶的心理預期,沒能滿足用戶的需求。


那麼目前信息出現了什麼問題了?

1、信息過載

7、80年代,是信息匱乏的時代,我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單一,我們只能通過報紙、收音機獲取信息。目前是信息爆炸時代,每天都會產生海量信息,信息過剩十分嚴重,所有信息都希望能吸引用戶的目光。但用戶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用戶需要的已經不再是鋪天蓋地、漫無目的的信息了,而是整理分類好的,用戶感興趣的信息。用戶需要從更短的時間內獲取更多自己感興趣的信息。

很多軟件產品也曾試圖通過添加越來越多的功能吸引用戶,有一種抄抄抄派,他們抄襲同類競品,不管適不適合自己產品的調性,遵循拿來就用原則,競品新出什麼功能就往自己產品上加什麼功能;另外一種是跟風派,聽說最近社交很火,想分一杯羹,於是在自己工具類產品上加上社交功能,功能出來了,用的人寥寥無幾。

實踐證明,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用戶不會爲你越來越多功能買單。


2、信息訪問方式越來越多樣

以前我們獲取信息大多通過報紙書籍、會選擇在圖書館看書,是有物質承載、應用場景具有侷限性的。但現在各式各樣的設備湧現,比如電腦、手機、iPad、iWatch等,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在設備上獲取信息。

由此看出:

1)信息的載體不再單一,信息逐漸從實體分離,呈去物質化趨勢。這使得信息複製分發更便宜,用戶獲取信息成本越來越低。

2)信息的場景多樣化,信息逐漸從場景分離。這使得信息融入各種各樣的場景,用戶獲取信息越來越便捷。

針對信息訪問的多樣性,目前一個產品可能會有多個平臺,比如電腦web端、手機web端、Android端、IOS端、iPad端、微信公衆平臺等。當用戶在不同設備場景獲取你產品信息時,產品應該給用戶一致的體驗。

最典型的就是web端的響應式設計,從pc到移動端設備中,響應式通過模塊的自適應,讓內容適應屏幕寬度,但不會對內容作過多修改,保持視覺與架構的一致性,從而給用戶帶來一致體驗。

說了那麼多,信息架構究竟有什麼用?簡單的說就是:讓信息容易被用戶查找,理解。


三、瞭解你的用戶

1、瞭解用戶的搜索查找行爲

市面上大部分產品都帶有搜索功能,但對每一個產品而言,搜索功能真的必要嗎?

在產品初期,內容、用戶量級不大的情況下,要是把信息架構好,用戶能很快速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搜索功能最多也就是個擺設。等產品的後期迭代與用戶量級上去之後,再上搜索功能也不遲。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用戶的搜素行爲與查找信息行爲。


1.用戶的搜索行爲分爲以下四種:

1)帶有強目的性地搜索,即已知條目搜索 。

這種行爲的用戶明確知道我需要的是什麼,他並不想浪費精力去過濾繁雜的信息,這時用戶希望輸入關鍵字就能立馬得到答案。

比如,當我想在京東買一臺iPhone6s的時候,我並不希望在首頁通過手機通訊->手機->Apple->iPhone6s這樣冗長的路徑去獲取iPhone6s的購買頁面。

我希望直接輸入關鍵字,點擊搜索就給我呈現iPhone6s 的相關信息。

2)目的模糊地搜索,即探索式搜素。

這種行爲的用戶對目標信息有大概瞭解,並不清楚自己的真實需求。用戶的搜索路徑迭代移動,收集更多信息後,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信息。

比如冬天來了,我想買一件毛衣,但我並不知道我想要什麼顏色,什麼質地,什麼牌子的。當我搜毛衣的時候,電商產品會給我提供成百上千件毛衣,在搜索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想要一件高領套頭毛衣,於是我用關鍵字重新搜索,縮窄搜索範圍,減少繁雜信息,再從這些搜索結果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淘寶的標籤分類就比較符合用戶的搜索行爲。

除此之外,給用戶提供‘類似產品’或‘相近產品’,提供更多鏈接可提高轉化率。

如當我進入毛衣所在商店閒逛時,發現自己真正需要的並不是毛衣,而是羽絨,於是我最後下單買了一件羽絨服。

3)漫無目的地搜索,即無遺漏式搜素。

這種行爲的用戶沒有目標,只是想逛逛,看看有沒有什麼讓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很多電商產品比如淘寶、京東等的首頁都會像一個商城,羅列衆多分類產品。如淘寶app頭屏主要根據用戶的搜索購買行爲給用戶推薦商品,下圖的’有好貨’、‘愛逛街’、’必買清單’和後面幾屏的其它模塊大部分都是根據我的瀏覽和購買紀錄給我提供的我可能感興趣的商品。除此之外還有小部分的廣告位,比如‘超實惠’模塊,吸引用戶點進去。

4)重新搜索

用戶需要對曾經搜索的內容進行再次搜索,可能是需要再次瞭解或購買。

目前大部分產品,如瀏覽器、電商、O2O、資訊媒體類等都會給用戶提供歷史搜索記錄,便於用戶再次搜索到所需內容。


2.用戶查找信息的行爲:

一般情況下,當用戶首次到達一個網站或一個APP時一定會瀏覽,瞭解這個APP是什麼,給自己提供了什麼服務或信息,什麼東西在吸引着自己當用戶對這個APP有信息需求,而這個APP信息量很大,需要的信息被隱藏或層級比較深時用戶就會通過搜索獲取所要的信息。要是搜索還是沒找到用戶想要的結果,用戶一般會找客服或者熟悉此係統的朋友解決。

由此得出用戶查找信息的方法:瀏覽->搜索->詢問

我們應該把用戶看成傻瓜,把信息架構做成傻瓜式一看就懂的架構。一個好的信息架構可以讓用戶通過瀏覽和搜索就能找到大部分信息,大大簡化用戶的查找行爲。


3.如何瞭解用戶信息需求和搜索行爲

瞭解用戶信息需求與搜索行爲的途徑大體分爲兩種:

1)搜索分析。類似於埋點,基於大量數據,對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用戶的搜索模型。數據常存儲在搜索引擎日誌文中。

2)情景式調查。即通過各種途徑觀察分析用戶,比如任務分析、用戶調研、焦點小組等。

不用的產品用戶的行爲可能有稍微不一樣,通過調研用戶儘可能瞭解用戶主要需求和可能的信息搜尋行爲,理解用戶想從系統中得到什麼,由此確定內容優先級。


2、瞭解用戶的理解模型

不同情景,用戶對相同的語意有不同理解。

由於我們的感官和神經系統會受到環境暗示,感知不同的場,我們能輕易分辨環境的區別,知道我們是在廁所還是廚房,臥室還是客廳。而且很多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場景的語義元素區分不同的場所,當我們看到一些列詞彙,如下圖的症狀自診、找醫生、找醫院等我們能快速得出這個場景跟醫療有關。

信息環境不僅影響我們如何查找、還影響我們理解。信息架構不是在定義形式、控件和對象的構成,而是在定義語義元素的構成,併產生捕獲場所感的設計原則、目標和準則。

因此在產品設計中,我們要根據功能用途設計界面。

最後,我說的不一定對,希望能一起交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