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卜

圖文 | 王學藝

生活裏有些事想不到的有趣。洛陽老城才能找到的不翻湯,冷不丁在新區也有閃現。蘇秦故里在城東,城西赫然冒出以他命名的街道。洛寧粉蒸肉扯着你的舌尖,入店卻被糊卜改變念想。

和同事出差山西,事畢一身輕,突然想到山西人自古把面玩得風生水起,常說“活出地頭”,與原汁原味的美食失之交臂豈不可惜。於是乎晉城長治跑馬圈地,也許河南人談面更如玉樹臨風,沒點花拳繡腿的麪館還真入不了咱法眼。策馬揚鞭繞城三圈,晉面終究抵不過品遍山南海北的刁鑽舌尖,滿懷希望尋覓,滿載失望而歸。

秋風又吹洛浦岸,漫無目的遊蕩凌波橋南。蘇秦街的標識撲愣愣映入眼簾,這東轅西轍的橫空出世甚覺有意思。友言這條街有家粉蒸肉,在洛寧時常喫不厭,久未享用,不如前往朵頤。

粉蒸肉口味地道,但小店菜單上的糊卜更使我眼前一亮。望名生意其約與糊塗面類似。卜無疑蘿蔔,糊塗搭配蘿蔔,皆知蘿蔔爲大衆食材,爲食物中較出味的“小人蔘”。糊塗面的醇香,蘿蔔的提味兒,糊卜估計差不到哪去。觀食譜這稀罕物應與帝王將相無關,一定是深藏民間的小衆美食,否則早在九都洛陽隔門縫吹喇叭——名聲在外了。

糊卜於我曾略聞其聲,至今未睹真容的食物。對它的興趣源於此名字,模糊概念讓我從未認真想過爲何物,它不像不翻湯,望其名字即刻充滿動感,沸湯仿若眼前。糊卜不同,它不能直觀望文生義,衝擊人的眼球,平平淡淡才它的是真。放眼洛陽城沒哪家把它作店招。但存在即合理,沒兩把刷子豈敢叫賣於江湖。

據言糊卜爲特製八成熟發麪餅絲,精選大料燉出的羊肉高湯,調配適量麪粉,放入上好切片羊肉,再點綴青紅蘿蔔絲,撒上香菜青葉,醇香可口,稠而不膩。使人瞬間吊胃口,勾鼻子。餅絲入口筋道,糊湯穿腸潤肺,香菜沁人心脾。夏天一碗毛孔通透,冬天一碗寒意頓消,此刻一碗酣暢淋漓。

店家說寧喫一碗糊卜,不喫一桌酒席。據傳司馬光在洛陽寫《資治通鑑》,估計一入史海深似淵,白天黑夜筆走龍蛇,文思泉湧時不能輕易打斷,自然喫飯也就早一頓晚一頓。估計皇上也沒給他派個廚子,也許老婆去西藏旅遊不在家,熱桌子涼板凳,頭懸梁錐刺股大半夜,不爭氣的肚子飢腸響如鼓。半天不晌大街飯館早已打烊,孤家寡人何以然也。想豐衣足食就得無奈自力更生,就近買點大餅,再順便弄點熟羊肉,人家有俸祿不差錢。

大老爺們自有懶辦法,爲多快好省,使熱湯迅速喫嘴裏暖肚子。餅剁成絲,羊肉切片。喫過皇家大餐者口味肯定叼,湊合也得湊出水平。北方冬天缺青菜,下地窖取兩根蘿蔔,燒鍋添水把食材一場亂燉。末了舌尖一舔,咱大老爺們這破手藝還行。於是乎邊喫邊書,還差點心手一致寫進《資治通鑑》。

幾餐下來東鄰西舍聞香生疑,司馬同志只能如實招來。大家依葫蘆畫瓢如法炮製,日久演繹豐富製作工藝,糊卜終成經典,在洛河東去的長流裏綿延至今。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踏破晉地尋覓不到一碗滿意的面,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身邊竟藏千百年不衰的美味兒。若央視《舌尖上的中國》欄目組聽說,恐只能捶胸頓足仰天長嘆!

有時生活於你會千迴百轉,當無奈無望鎩羽而歸,不經意的驀然回首間,一縷明媚的陽光,一絲清新的空氣,一灣潺潺的流水,使你峯迴路轉,柳暗花明,心情燦爛。

一碗糊卜,溫暖了蕭瑟的涼秋,釋然了落魄的味蕾,陡添了鄉土的韻味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