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村莊——三間房

三間房村志

地理位置

北鄰王指揮莊、喬莊,南鄰太平莊,東面鄰堤,西面是通州地界。

村名由來

清中葉,張、暴、郭三姓於此建村。名三姓村,清末改爲三間房。

經濟生活

村子很小,從南一眼穿到北,現有人口85戶248 人,耕地400畝,村域面積110畝。村子小,可名聲大。

這個小村子可不簡單,改革開放初期可以稱得上富得流油。富,是因爲村裏能人倍出,工廠就有好幾個。

村辦企業紙箱廠,由老書記暴永和、張文發、諸葛孝成、張文江四人創建,張文江負責技術,招收30多名工人。

村辦企業紙盒廠,七十年代初,由老書記張浦方創建,從香河縣外貿包裝公司紙盒站引來業務,招收工人進行加工,工人總數達80人。

私人企業皮鞋廠,1984年3月,由張瑞山創建。1988年打造出名優產品“鴨仔牌”皮鞋,行銷北京天津等一線大城市,最遠銷售到中朝邊境的延吉。皮鞋廠存在了12年(1984——1996),招收工人110多人。

私人企業印刷廠,1992年,由張瑞山創建,廠名爲“勝優印刷包裝廠”,招收工人60人左右。現在由張瑞廣管理,仍在生產盈利,真是可喜!

私人企業種鴿廠,1988年,由張瑞山創建,招收工人10人。

粗略地算一下,在改革開放初期,三間房村的村民有半數以上是工廠裏的工人,年輕的小夥子小姑娘根本不用下地勞動,在工廠裏做工,就可以有很好的收入。

1990年的統計報表顯示,三間房的人均收入達1332元,在安平鎮獨佔鰲頭,其他村莊的人均收入一般在六七百元。即使放到全縣範圍內考慮,三間房的人均收入也是排在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銼口村,人均收入1351元)

村莊概況

村莊面貌的變化,如通自來水,硬化路面,安裝路燈,安沖水廁所等等,與其他村莊同時進行,不再贅述。

三間房主導產業是傳統農業,村民們種植小麥,玉米,茼蒿,紅椒,大白菜,韭菜花等等。不少村民捨棄了農業,成爲了上班族或打工族,收入也不錯,人均收入12000元。

村裏的文化生活很豐富。1964年村裏組織過秧歌隊,由老書記張浦方創辦,隊員有二十多位,比如張文生、張瑞成、張瑞玲、張瑞連、暴起龍、張瑞起、諸葛孝芳、諸葛孝榮、暴美茹等等。秧歌隊雖然解散了,可每逢年過節,人們還會載歌載舞,表達心中的喜悅。

故事傳說

這是一則關於張瑞山和皮鞋廠的故事,也是一則私人企業如何一步一步艱難發展的故事。

八十年代初,張瑞山還是村辦工廠的一名年輕的業務員。他血氣方剛,思想活躍,能說會道,爲人熱情,很受村裏器重。

那時的村集體爲了發展村辦企業,鼓勵他多聯繫業務,多找生財的門道。他領了村裏的“旨意”,積極地尋找機會。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在偶然的一天,機會來了!

和他住在賓館同一個屋的兩個人,在嘰嘰嚓嚓地聊天,話裏話外都在說皮鞋。張瑞山和他們攀談起來,才知道他們是寶坻人,天津市第三皮鞋廠的業務員,而且他們的親戚都是皮鞋廠的,幾乎涵蓋了皮鞋製造的種種程序。

張瑞山腦子跳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聘請他們的技術人員,開辦一家皮鞋廠。

回村之後,他和村幹部、村民一商量,大家都很興奮。在大隊部的場院裏,四十多人按下了鮮紅的手印,支持創辦皮鞋廠。

張瑞山一下子忙開來了,請技術人員,購買設備,購買原材料。他心裏一團火似的,想趕緊爲村裏再立新功。可他沒想到,在他衝鋒陷陣的時候,後院起火了!

在有人拆臺的情況下,村裏忽然決定,辦皮鞋廠的事下馬了。前期準備階段花的錢要由張瑞山負責,購置的設備、原材料要退回去,聘請的技術人員要解聘。

急先鋒失了後援,衝得有多急,就要敗得有多慘。

三萬多塊錢,當時可是一個天大的數字,壓得張瑞山喘不上氣來。畢竟是血氣方剛,集體不幹,虧的錢我張瑞山補上,大不了,我自己幹。

張瑞山開始在村裏遊說,希望得到一些人家的支持,最後有八戶人家願意入股,願意傾家當產支持他。這八家被村裏人稱爲“窮八家”。

光有這八戶人家的支持還遠遠不夠,在公有制集體經濟時代,很多事情是個人做不了的,比如貸款,起牌照,銷售商品——私人生產的產品,公家的商場不敢進你的貨。

張瑞山找到了安平四街的老書記範長保,想和四街合作,想借助四街集體的力量解決一些難題,範書記答應了。

1984年3月,安平皮鞋廠正式成立。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企業發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打開了天津市場,創造了很好的效益。

有了收益有了錢以後,人和人的想法就不一樣了。

四街的老百姓開始言論紛紛,甚至直接找到範書記,意思就是把張瑞山從皮鞋廠踢出去。

1985年8月的一天,範書記找到張瑞山,轉達了羣衆的意見;張瑞山一聽就明白了,到了分家的時候了。

經過一番蹉商,張瑞山被安平皮鞋廠分了出來,他只分得“安平皮鞋廠”這一集體企業的稱號,分得使用同一品牌的權力。張瑞山把天津市場留給了四街,要自己一個人去開拓北京市場。

離了集體企業的靠山,張瑞山單槍匹馬開創自己私人企業的時代。他是廠長兼業務員,一路艱辛倍至。畢竟皮鞋廠是他一手操辦起來的,各個環節瞭如指掌,他很快就站穩的腳跟,打開了北京市場。

僅用了兩年時間,他的皮鞋廠就繳納稅收十幾萬元。1987年,他被稅務局授予“納稅大戶”的錦旗。工商局在香河的商業中心——水上市場爲他打出廣告牌,一連宣傳了三年。

時代在飛速地發展,潮流在時刻地更新,張瑞山的私人皮鞋廠猶如一葉小船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顛簸。成本的上漲,款式的滯後,銷售的艱難,使得他的皮鞋廠左支右絀,難以維繫。

1996年,張瑞山的皮鞋廠宣告停產。

惜乎!痛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