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識愁滋味,爲賦新詞強說愁”,人走着走着,總是要走散的

開車外出,走的不是濱河路,而是導航優選的國省道,路途近,便捷多,非常順利。年紀再大,也有新體驗。

普通路上開車,車速快不起來,不耽擱同時聽錄音,溫故而知新,感受非常好,甚至稱作享受也未嘗不可。

說到少年時的逆反,到底是誰在逆反?逆反真的是不好現象嗎?逆反是問題提醒還是根源呈現?逆反問題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此外,最需要關注的心理特徵莫過於思維發展了!

說是思維,其實不過是獨立想法的另一個說辭,也即是人長大了心理自我意識加速了,不再是單純的嬰兒般的順從和軟弱。

如果把人的思維分作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辯證思維這3個階段性發展過程,那麼少年期處於抽象思維心理發展特徵,最大標籤就是“逆反期”,這個話題具體化談過很多。

少年期就是自我意識加速發展期,心理成熟的飛躍期!

再舉例說,就性心理發展而言,兒童是同性夥伴爲主,青春成人後是異性喜歡爲主,唯獨少年時候,先是排斥異性而後喜歡異性,這就是初中少年孩子的特點。

少年這個時期開始重視朋友交往,畢竟3——13、4歲正是社會自我發展階段,此後更加重視心理自我的發展。

少年期的心理與物理正相反,是個非常鮮明但又容易迷惑人的特點。

舉例說明,少年時期與朋友會鬧彆扭,可能走着走着就走散了,這時候兩個模式處理:不再聯繫並不意味着誰對誰錯,而是慢慢感覺不合適,或者誤解後需要主動搭話,首先道歉是更加成熟者,如通過旁觀心理情景劇,朋友鬧彆扭後趕着說話的和總是板着臉的,前者會更讓人喜歡交往。

如果不再聯繫,彼此陌路,其實還有一個情況,即物理世界彼此刪除了聯繫,而心理上更加緊密,只不過人生本就是偶逢,一別兩寬而已。

記得魯迅先生寫過《爲了忘卻的紀念》,紀念劉和珍君,心理需要的是紀念,現實需要的是忘卻,於是爲了忘卻就先紀念一番云云。

這個文章故事頗具有心理味道,也就是看似別離卻是靠近,看似親密卻是無奈,你看到的只是想看到的,或者人家想要你看到的而已,心理事實真的會是恰恰相反!

歌德有著作《少年懷特之煩惱》,寫就青春發育期孩子心理思維想法,中國古人詩云“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這都是有趣味莫忽視的心理事兒。

而作爲終究要成人的個體而言,這些都是人生經歷而已,好比紅樓夢繁華,好比鮮花盛開,都是過程,沒有長久不變的少年,也沒有持久不變的心理,更沒有不變的思維和想法。

走着走着就走散了,好比夢總是要醒來,鮮花總要落英紛紛,人總是要長大,癡迷在某一個階段纔是可笑的,當然,你也可說可愛,但希望鮮花怒放不敗落是註定無益的。

由此,理解人的心理,就從理解孩子尤其心理髮育飛躍的少年開始。

或許,很多時候,很多人,都會持久活在少年世界走不出來,心理年齡不再長大。這時候,試着再次默誦這首詞吧: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

如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