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個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過程

今年在主編徒步獨行的帶領下,寫作進步了不少。許多不明白的地方開始慢慢通透起來,從什麼都寫到確定自己的寫作方向,刪繁就簡,每一步都離不開徒步主編的指導。但自我的努力和思考,也是很重要的。

今年梅老師看了我的作品後,很鼓勵我,認爲我的文筆沒什麼問題了,但要有一個方向。我的方向是非虛構。老師說非虛構後期可以走影視方向,很有發展前景。但以我現在所站的高度,看不到這麼遠。我選擇非虛構有兩個原因,一是喜歡,二是生活經驗和閱歷都很有限,觀察底層,描寫底層對我來說似乎更容易。

我自己就是底層,出生在農民家庭,看多了留守兒童,也聽慣了家長裏短,這方面的素材,找起來還比較容易。我不會再去犯一些低級錯誤,把所看所感如實的記錄,那不是文章,是日記。文學作品需要對生活進行重塑,無論是故事還是小說。或者散文雜文,最終的目的都是給人以啓迪,或者娛樂大衆。總之,每一篇文章,都有它承載的使命,只有當這種使命完成的時候,文章纔有它的意義。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需要經年累月的學習和思考。很多新手作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什麼都寫,在某種程度上,這確實是一件好事,它擴大了寫作的範圍,生活也確實處處都是素材。但這樣做最大的弊端就是可能寫了很久也沒有什麼進步,因爲日記幾乎是不需要邏輯的。可是文章不一樣,邏輯自洽, 是一篇文章最起碼的要求。

開始寫作的時候,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邏輯是寫的問題。但擺在構思之前的,還有素材問題。我們說文學來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卻又不能照搬現實生活。怎麼辦呢?當你問自己怎麼辦的時候,其實這個問題已經很好解決了。你需要生活經驗來寫作,但又不能完全依賴生活經驗,個人的體驗和經歷都很有限。學習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不二法門。

經驗有限又想寫作的時候,不妨多讀作品,看看作家的創作談和書籍或者文章後附錄的參考資料,一定會有很多收穫。比如,家喻戶曉的《安娜卡列尼娜》就是作家托爾斯泰看到臥軌自殺的女人新聞後有感而髮結合當時社會背景的一部作品。被拍成電影的《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原著比電影更立體,附錄裏也有一些報紙名和參考書目。可見即便是已經成名的作家,也在不斷學習汲取養分,沒有誰能完全依賴生活經驗創作作品。

經過前期的學習,如果多加思考和練筆,你會發現可以寫的東西特別多。擺脫了“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的窘境後,你可能會因爲興奮而寫到停不下來。表達欲是個很神奇的東西,就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開,就再也蓋不上了。

你會因爲表達欲而願意寫作,同樣會因爲瓶頸期而感覺寫作難以堅持,這很正常。你的大腦像一個容器,你不停往裏面塞東西,難免有疲倦厭煩的時候,這個時候,試試給自己做減法。

停筆一段時間,認真去讀讀自己的作品,再看看自己喜歡的作品,比較一下自己的作品和喜歡的作品有什麼區別,各自的優劣之處在哪兒。要知道,這種比較往往能很容易看到你和別人的差距,也可以幫助你更快找到自己文章的市場和內容定位。

傳統寫作日漸衰微的今天,自媒體平臺無疑會成爲一個趨勢。到最後,每個作者都會面臨內容和流量的問題。想追求更好的作品還是要追流量要收益,全憑自己能力和本事。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寫作方向,無論是傳統寫作還是自媒體寫作,這一點都至關重要。

確定好自己的方向之前,可以多維度嘗試,看看自己擅長什麼,確定好自己的領域後,沿着自己的方向專注深耕,寫作就會進步的越來越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