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讀書札記06

16.  王戎雲:“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

譯文:王戎說:“我和嵇康相處二十年,從未看見他臉上有過喜悅或慍怒的表情。”

(作爲竹林七賢之一,王戎與嵇康關係親密,他所說的話應該可信。然而,我自己卻不太理解。是當時的社會環境確實太差,內心實在鬱悶所以從未露出過喜悅的神色嗎?還是說明嵇康的涵養很高,喜怒不行於色呢?可是這樣的話,未免活得太累了,與嵇康灑脫的個性並不相符。推測這句話應該有上下文背景纔是,否則實在令人費解。)

17. 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牀,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 “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

譯文:王戎和和嶠同時喪母,都因爲行孝而被傳頌。王戎骨瘦如柴,和嶠則痛哭失聲,禮數週全。晉武帝司馬炎對劉仲雄(劉毅)說:“你有沒有去看過王戎、和嶠幾次?聽說和嶠悲痛的程度超過了禮數的要求,讓人爲他擔憂。”

劉毅說:“和嶠的禮數雖然很周到,神智與感情卻沒有受損;王戎的禮數雖然不夠周全,卻因過於悲傷而形銷骨立。臣認爲和嶠是生孝,王戎是死孝。陛下不應該擔憂和嶠,而應該擔憂王戎。”

(才知道雞骨支牀原來是個成語。這裏雖然沒有表露出作者的態度,不過大抵能看出來作者對於這種“死孝”的行爲並不是很贊同。這樣的孝心固然很打動人,可是身體髮膚也是受之父母,更好地珍惜,也是對父母恩情的一種回報。)

18. 梁王、趙王,國之近屬,貴重當時。裴令公歲請二國租錢數百萬,以恤中表之貧者。或譏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損有餘,補不足,天之道也。”

譯文:梁王和趙王都是皇帝的近親,當時的顯赫權貴。裴令供(裴楷)請求他們兩個封國每年撥出稅錢幾百萬來賙濟那些貧窮的遠親。有人指責他說:“何必跟人乞討錢財自己做好事?”裴楷說:“從有餘的地方拿些資源給不足的地方,這是天道。”

(《世說新語》中同一個人物會出現在不同的篇章和故事中,單憑一個故事並不能看到一個人的全貌。這則小故事似乎是褒揚了裴楷正直、善良的美德,不過蘇軾似乎不太喜歡這個人,還說他諂媚。具體因爲什麼,我並不太清楚。只能等看到後面,瞭解多了一些才知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