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就慢慢地走吧

二十五六歲的年紀,你們都結婚了嗎?看到身邊的朋友,有的孩子已經能打醬油了。而有的,包括我,還在單身。並沒有覺得單身是一種罪過,反而是發自內心覺得:我還沒有遇到對的人。如張愛玲所說的“於千萬人之中遇到所要遇見的人,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每個人的緣分都不一樣,或早或晚。

前幾天,大學室友突然找我“最近過得好嗎?”

我忙完手頭的工作,回覆了“最近生活就是工作、學習”、“沉迷學習無法自拔哈哈哈”。當時,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她怎麼突然找我?是要結婚了嗎?

於是,問她。

她回覆:“沒有談了,順其自然吧,好好工作纔是硬道理。”

我突然一驚,之前還看到這位朋友發朋友圈呢,“怎麼了?他傷害你了?”

朋友回覆:“就處着好好的,突然告訴我,喜歡是喜歡,沒愛上,不想耽誤我。”

那一天,剛好是周揚青發微博宣佈和羅志祥分手。

當時內心感慨:最近男的怎麼了?都這麼刷新人的三觀嗎?

於是,我和我的朋友吐槽了這位告知分手的“渣男”。

我的這位朋友和那個男生交往了小半年,我當時知道朋友的戀情還是看到朋友圈,兩人看着很般配,都是高高瘦瘦的。其實朋友是奔着結婚爲目的交往,用情了,所以當下也很難過。但那個男生30多歲了,說之前也有談了幾年分手的,就是不愛,如果愛,也不會分。我當時想着這是類型的渣男?需要用半年的時間發現自己愛不上別人嗎?且不說愛與不愛,分手方式是不是應該換句說‘我想我們可能性格’?戀愛的確是雙向選擇的過程,但不好的戀愛體驗確實會讓女生自信心下降,甚至會對下一段感情產生防備。

回想大學臨近畢業,我們常常晚上躺在牀上聊天。暢想未來,聊着以後,還說到:我們寢室中誰會是最早結婚的呢?(這可能就是女孩子的心思吧哈哈哈),然後大家都說着自己的觀點,我也信誓旦旦地說:“我肯定不會是最早結婚的,因爲我爸媽不會在這方面催我。”

可是,我這麼相信不會在這方面催促我的爸媽,在我工作兩年多後,在一次飯桌上,我爸突然對我說:找個合適的人,不要執着你的那些標準,差不多可以了。

在此之前,我也參加了幾次家裏安排的相親,都反響平平,不了了之。甚至有些是觸碰我所謂的標準:身高170以下。爲這個,我還和父親爭執過。

我父親覺得我也不高,爲什麼非得找身高高的?

(本人淨身高158,其實不是非得找高個子,而是男女生比例不一樣,相對來說希望另一半是中等身高,他好歹能有保護我的感覺吧)

我回懟:“就是因爲自身身高不是很高,所以不希望另一半也是,難道我身高不高就配找矮的嗎?”我說出的話一字字鏗鏘有力,似乎在捍衛自己的權利。

父親也生氣:“你找180的,他能對你好嗎?不要一直執着於身高,對你好纔是硬道理。”

我也不示弱:“對,那170的也不一定對我好。好這件事跟身高沒關係,更何況擇偶都是雙向選擇的,但是對於我來說,我就是接受不了170以下的男生。”

其實那一瞬間,我的內心有點崩潰。連父母,最愛我的父母啊,對我說出差不多就行了的話,對我的擇偶標準不理解。回到房間,我偷偷地哭。而後又試着去理解,可能我們對於身高的理解不同,可能他們也是希望女兒能嫁得生活寬裕,而不是拿身高標準一票子打死所有這個範圍的男生。

哭過之後我又清醒,我有很強大的自我治癒功能,總之我不會向現實低頭的。

其實,又怎麼呢?沒有遇到最好的,單就單着吧,我們可以把大把的時間花在讓自己變得更優秀這件事上。就像我現在,心無旁騖地學習,安心考證,不被打擾的時間都是高質量靜心學習的最佳時間。

會遇到的。

一個人,就慢慢地走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