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記憶:玉蘭餅香春風裏

又到玉蘭飄香的時節。

“霓裳片片晚妝新,束素亭亭玉殿春。已向丹霞生淺暈,故將清露作芳塵。”這是明代詩人睦石所寫的《玉蘭》詩,十分著名。

詩中描繪了這樣的景色:春風吹來,輕柔的玉蘭花瓣輕輕抖動,微微飄拂,猶如姑娘晚宴新繪的妝。亭亭直挺的枝幹,細柔而婀娜,猶如姑娘纖細的腰肢,映照着宮殿的春意盎然。由淺而深的花瓣,透露出點點粉暈,在那靜寂的清晨,不經意露水沾溼了零落的花瓣。

玉蘭花開時,家鄉人又該品嚐清香的玉蘭餅了。只要說起玉蘭餅,家鄉人的眼睛都會開始發光,變得炯炯有神起來。它到底有啥特色,令人如此神往?今天就來扯扯玉蘭餅吧。

其實,玉蘭餅做法比較簡單。前道工序跟做湯糰差不多,糯米粉包上餡心,只是到最後環節,要將湯糰形的坯子壓扁,然後放到油鍋裏去煎。但是問題來了,爲什麼不叫它油煎湯糰,而要叫它爲“玉蘭餅”呢?原來,家鄉正宗的玉蘭餅,裏頭真的是要放入玉蘭花的,就是在製作時,原料中加入了玉蘭花,所以就叫“玉蘭餅”。但是,知道這種正宗做法的家鄉人,在解放前就已經很少了,現在還知道真正玉蘭餅做法的人,恐怕就沒有幾個了。

家鄉城裏有玉蘭餅賣,據說最早是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城中迎迓亭有一家孫記糕團店,到了春天玉蘭花盛開的時候,把鄉下農家做玉蘭餅的方法,引進到店裏,開始有玉蘭餅賣,結果大受市民歡迎。到後來,崇安寺前寺巷口萬興齋糕團店也做玉蘭餅,並且又進一步擴大品種,形成菜豬油、鮮肉、玫瑰、豆沙、芝麻等五色。再後來,皇亭裏也有玉蘭餅賣了,味道及品相,也都做得不錯。外皮香脆,餅色金黃,內殼軟糯,甜鹹適口,香味溢人,是深受羣衆喜愛的小喫和饋贈親友的禮品。不過說實話,因爲生意太好,而玉蘭花開是受季節限制的,所以到了後來,賣出的玉蘭餅,已經是徒具玉蘭餅的虛名了。

但是,既然這樣做的小喫已經被稱作玉蘭餅,並且已經成了家鄉老百姓喜愛的美食,也就一直沿傳至今。現在,它已經是家鄉著名的特色小喫之一。但比較令人遺憾的是,玉蘭餅裏無玉蘭。

真正玉蘭餅的做法,是自古以來在家鄉農村裏流傳的,屬於一種農家時令點心,做法其實也並不複雜。將採下來的玉蘭花朵,摘散成一瓣瓣,用水洗淨。每朵花有九瓣,洗淨後,攤開在竹匾裏吹一吹晾乾,此時村頭巷尾家家都會傳出陣陣幽香。然後把它們切成細末,與過年時預存下來的年糕粉,加溼混拌,捏成皮子,包入肉餡、豆沙餡等在內,再搓成湯糰的樣子,最後壓扁。在做餅時,習慣上豆沙餡的餅,要捏一小尖角,可與扁圓的肉餡餅以資區別。做好後,放入油鍋中煎熬,至兩面皮色金黃,香噴噴的真正玉蘭餅就大功告成了。

這種煎得金黃的玉蘭餅,可存放十天不壞。煎好新鮮出鍋的玉蘭餅最好喫,一口咬開,滿嘴玉蘭花的清香,極其香糯爽口。這種玉蘭餅的做法,與古時農曆七月半過中元節的時候,用茄子切成丁,拌上米粉做成的茄餅,做法有點大同小異。所以正宗的玉蘭餅是一種應時食品,只有在春天裏農曆二月前後,玉蘭花盛開的季節,才能做出玉蘭餅來。過了農曆三月,玉蘭花謝了,就沒有玉蘭餅可做了,更別說上市賣了。

玉蘭花在初春二月上旬開始開花,花期約20天左右,先開花,後生葉,每一小枝條的頂端,生一花朵。白色的最多,也有少數粉紅和紫紅色的。未開花時的花苞,密生細毛,型如一支毛筆尖,枝條也像一根筆桿,因此玉蘭花又名木筆花。白色的玉蘭花特別漂亮,待到花兒盛放時,滿樹白玉色的花朵,如一座玉雕花山,香氣襲人,高雅美觀。

家鄉的習俗,玉蘭樹大多栽在村上的祠堂庭院裏。因爲白玉蘭花素淨潔白,春天裏先開花後長葉子,花開時一片雪白,根本看不到綠葉,符合祠堂莊嚴肅穆的氛圍。而家裏庭院或場前屋後邊,就幾乎沒有誰家種玉蘭樹,因爲家鄉人認爲白色是喪事的標誌,種在家裏不吉利的。

古時家鄉農村,每到春季玉蘭花開時,祠堂看門的祠丁,就會將花朵全部採下,派送給祠族各房每家一籃子玉蘭花,然後家家戶戶都會做出一批玉蘭餅。除了自喫外,還互相饋贈,品嚐各家手藝。如果有城裏親友的,也會送去,讓大家嚐嚐應時食品。

玉蘭花除了切碎做餅外,還可做玉蘭片。不過喫過玉蘭片的人,是少之又少了,因爲沒有哪家店有得賣的,只是民間自做自喫,知道的人也是很少很少。玉蘭片的做法很簡單,只要將麪粉加幾個蛋,調成糊狀,再放入少許食鹽在內,然後將肥大的鮮花瓣,放入麪糊中一醮,沾得麪糊滿瓣,再放入大油鍋中煎炸成熟,一定要用大油鍋,否則炸不香。待炸成金黃後取出攤開,稍冷後,即成一味香脆松美的消閒食品。

玉蘭花瓣還可曬乾泡茶,在夏日火熱的天氣,放幾片與茶葉一泡,清香醒神,是祛暑的妙品。

玉蘭飄香的時節,真想喫玉蘭餅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