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聖哲論

簡言:異想天開,妙處爲裁。思探萬物,情同嬰孩。所思既注,不復外慮。天地齊一,本性光度。是中有愛,一生體悟。大千浩瀚,經行如霧。憐我朝露,亦得翩舞。


聖人無常師。

——韓愈

聖人爲天下興利也。——董仲舒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老子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老子

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矣。——莊子

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撓心者,故靜也。——莊子

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爲福先,不爲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淡,乃合天德。——莊子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弘忍

國王擁有江山,貴爲一國之君,哲學家深通哲理,更應在國王之上,因爲哲學家有了學問,可以無求於帝王,帝王縱有萬里江山,卻不能無求於哲學家。——〔阿拉伯〕伊本·穆格發:《卡里來和笛木乃·序言》

哲學家——即使是康德這樣的哲學家——就是創造者。他擁有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象徵和祕密的行動。他還擁有自己的結局。——〔法〕加繆

一個哲學家,在他的內心裏,對於真理的愛好強於一切。——〔美〕梭羅:《瓦爾登·經濟》

我們哲學家不像普通人可以自由地將靈魂與肉體分開,更不能自由地將靈魂與思想分開。我們不是思索的蛙,不是有着冷酷內臟的觀察和記錄的裝置,——我們必須不斷從痛苦中分娩出我們的思想,慈母般地給以我們擁有的一切,我們的血液、心靈、火焰、快樂、激情、痛苦、良心、命運和不幸。生命對於我們意味着將我們的全部,連同遇到我們的一切,都不斷地化爲光明和烈火,我們全都不能是別種樣子。

——〔德〕尼采:《尼采文集》

對我來說,只有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哲學家,他能同世界上所有的人和睦相處;他愛那些不贊同他的思維方式的人。應該以高尚的熱情指出人類理智的謬誤,但不應帶有仇恨。要告訴人,他錯了,並且說明他爲什麼錯了;但不要刺傷他的心,不要叫他是瘋子。

——〔德〕康德

哲學家不但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而且更重要是一位“真實的人”。

——〔德〕尼采:《反時代的》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爲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希伯來書》



總有些人異想天開。

沒有異想,如何能夠把“天”開出來?

而今天要談的這些人,不僅僅是異想天開,而且人們對他們異想天開的結果還買單。

這就是王國維所說的“出乎其外,入乎其內”。

他們能夠把理想生活化,又能把生活理想化。

因爲深諳人性,所以能夠進入人心;因爲心懷大愛,所以後世紀念。

所以雖然看似心遊萬仞,依然顧念衆生,其思想遂能傳之久遠,深入人心。

說到聖人,首先要說起人類的限制性。

衆生都有其限制性,人類目前看來,自由度算是很大的了。

尤其是思想這個武器,幾乎上天入地,一切都能納入分析範圍。

然而,思想再厲害,本質也無法超越感官的侷限,並不是說我們發明瞭望遠鏡等等,我們就衝破了感官的侷限,不是這樣的,因爲感官是一個系統,意味着能夠進入大腦的信息都預先經過了篩選和過濾。

就像蝙蝠能夠聽到超聲波一樣,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是爲了滿足我們的生存需要而預設的,其他不關鍵的信息,是無法進入的,否則,關是捕抓信息的系統,都要消耗許多能量。

除此之外,大腦的分析系統也是預設好的,我們天生就對消極的事物容易多關注,這是爲了讓我們更好的生存,因爲一次消極的影響,可能勝過十次積極的影響。

類似,有人問金魚如果生長在一個彎曲的魚缸裏,它會不會認爲這個彎曲就是直的?

但這些都不是最關鍵的問題。最關鍵的是,我們只能對現象進行分析。

我們可以瞭解許多的現象,並看到由此現象到彼現象,但現象背後最本質的那股力量,我們始終觸摸不到。

這也就是康德提出的”物自體“的精髓。

整個宇宙雖然複雜,我們也可以比作一個系統,但是,對我們來說,只能看到系統對我們的表現如何,但系統內部的機制是什麼,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只能猜測。而這種猜測,就沒有之前現象到現象的那種推理那麼堅實了。

因此,也就很看個人領受的程度了。

所以佛家講“根器”。

在這種限制裏,肯定有些人部分超越了這個限制,換句話說,上天給他“開掛”。

聖人就是這些“開掛”的人中的一部分。

他們不但“開掛”,而且有愛,因此能夠創立學說而流傳久遠。

或者他們至少對自己的事業有愛,因此能夠把火炬傳給下一代,如牛頓這般的科學家。

牛頓的人格雖然不完美,但在科學上的自信與執着,使其能夠如天真的小孩般遨遊於真理的海洋,因此他能夠影響後世數百年,算得上科學史上爲人所崇拜之人。


而更深的聖人是在心靈做工作的。這是因爲,我們主要的限制,不在數學,不在邏輯,確實是在心靈這個系統層面。

聖人一定是有開了一個口子,然後把光引進來,但是,畢竟,也只是一個口子,所以聖人也不可能通曉萬事,否則寫本預言就足以證明其神通了。

然而,爲了解釋的方便,聖人會藉助當地的形象事物和故事,所以會顯得有些“本土化”,但這些其實都不是聖賢學說的核心,而是路標。

聖人開掛,歷代的聖人雖然是在不同的時間軸上,但都是在做一個拼圖遊戲,有時候,必須把它們的學說綜合起來看,纔不會偏頗。

比如佛的“空”,和耶穌的“愛”,實則一體兩面。


沒有空,沒有放下,就沒法真正沉入當下去愛;沒有愛,空也就成了一種“空執”,無法真正饒益衆生。

但最深層次的東西,我們依然無法知道。聖人是否真的見到了那道光?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只有選擇相信,信任這背後無形的力量。這也就是信仰的本質所在,它總是要你信,但卻不保證信之後你一定能看到。

但信,能夠解決很多問題。

只是到底信哪些?一個宗教或者思想的系統極其複雜,誰能確保信的就是真正聖人想要傳達的事物?

於是就有了信條或者信經,說出了基本要義。

即便如此,全世界仍然有不同的信仰之間在打架,該信誰?


背後的那一位默不作聲。既然是拼圖遊戲,總是要有些爭執的,真的能看清的話,人類的限制也就不叫限制了。

哲人接近於聖人,他本質上是想把聖人的那套,通過推理的方式加以證明,從而使普通人更能夠接受。

聖人因爲有根器,天然就能接受。而一般人更信任推理,其實推理的本質也並不堅實,所以去說明這種不堅實,反而成了哲學最重要的貢獻。

聖人已經知道推理不可行,所以寧可用比喻等形象的方式,讓人自己去意會;而哲人就一直在走一條不可能的路,故雖然有成果,但都是階段性的,不是本質性的。

就比如,我們解決了社會的一些現象,但另外一些現象又會出來,此起彼伏,在這個“有漏”的世界裏,哲人的努力總是顯得徒勞,但也有他的意義,只是往往負面作用也同樣很大。

其實他們都依賴於那道光。無論是聖人、哲人,還是科學家、藝術家,甚至我們每個平凡的人。


都有那道光來臨的時候,只是是否在內心真正體悟,然後纔是如何與人分享的問題。

哲人終究因爲過多迷信外在工具,與光帶來的直覺之間有所疏遠,所以不如聖人。

但聖人又是什麼?聖人也只不過比凡人多認識了那麼一點點。

說到底,這個“掛”開的不是很大。人人如果能夠反觀內心,也可以爲聖人。

造物的偉大之處在於,對聖人也是平等對待,甚至擊打苦待。

但聖人也承受住了,配得上所託付他們的。

宇宙的現象此起彼伏,社會的現象是非成敗,都不足以擾亂我們的內心,要甘於外在的平淡,而走向內心的豐盛。

越是原始的思想,越散發着迷人的香氣。

和他們相會,只是爲了提高我們的頻率,本質上,我們內心的這口井通向宇宙深淵。

哪一天,我們才能像聖保羅說的“面對面”,看得清楚?

那完全的,何時來到?

“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爲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


聖哲詠

人類最大的黑暗在內心

一直有一層陰影在遮蔽我們

我們錯看了“你”、“我”的界限

我們彼此遊戲,彼此受苦

誰捅破那扇窗

釋放這些“囚徒”?

上蒼的愛不可測度

他們是敲醒我們的鬧鐘

一旦內心的黎明升起

無盡的夜海竟然一無所有

有所得,有所失

有所建造,有所拆毀

然而這光是無限量的

誰接近他

誰就化成了光

上蒼以他們爲祭

讓我們可以在生死的海洋上

坦然行走


虞美人·聖哲開窗

星光無數飛湖面,卻入軀衣幻。美人昨夜補心經,遺落筆間一隻盜光螢。

茫茫宇宙人多少?自有光難照。見螢推戶便能知,此夜原來春已滿華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